社会流动

时间:2023-01-02 12:21: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的过程叫做对社会流动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它是与社会分层的研究同时进行的。美国社会学P.A.索罗金1927年出版《社会流动》一书,强调对社会流动的定量研究





课本知识简介:

一:农村社会流动的含义

农村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表现为农村社会成员地位的变动和社会角色的转换(在此,也把农村社会成员在地里空间的流动归于社会流动)

二:农村社会流动的类型

1.根据流动方向划分,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纵向流动和横向流动) 2.根据流动参照点的不同,分为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3.根据引发流动的原因,可划分为结构性流动和非结构性流动。

三:农村社会流动的功能 正功能

1.合理的社会流动有助于形成一种新陈代谢、拾遗补缺和促优汰劣的社会机制,促进社会阶层结构的合理化和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2.合理的社会流动有助于促进农村发展; 3.合理的社会流动有助于促进城市发展。 负功能

1.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可能引发甚至加剧城市社会问题;

2.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涌向城市,导致不少农村成为以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体的空壳村,可能影响农村社会发展。

四:农村社会流动的历史演变及特点 A.传统社会的农村社会流动 定义:(除农民起义和朝代更替等外)这种发生在传统社会、流动极为缓慢且对社会影响甚微的社会流动模式被学者称之为“传统型的农民社会流动” 1.社会流动规模周期变化明显;

2.社会流动刚性较强,跨越等级界限的垂直流动非常困难; 3.农民社会流动的途径极为有限; 4.农民社会流动的自由度很低。 B.现代社会的农村社会流动

1.农村社会流动经历了从大规模快速流动向常态化稳定流动的发展历程;

2.农村社会成员的垂直流动较为频繁,自致性因素在农村社会流动中占据主导地位;

3.国家队社会流动的控制大大减弱,农村社会流动的自由度大大提升。 C.当今世界的农村社会流动


根据农村社会流动现代化水品的不同,袁亚愚将其分为五大类别:

1.A类或最高水平类(除日本之外的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农村社会流动) 2.B类或次高水平类(日本,韩国,巴西等)

3.C类或中上水平类(拉美国家,印尼,菲律宾等) 4.D类或中下水平类

5.E类或最低水平类(非洲卢旺达,布隆迪等部分国家,尼泊尔等)

世界各国农村社会流动的整体趋势:一方面,处于较低阶段的国家或地区将不断向更高阶段发展,世界各国的农村流动将持续不断的继续向前进行;另一方面,不同类型国家或地区将会有所区别,A类流动规模将稳定在较低水平,流动速度将日将缓慢,A类以外基本上都呈上升趋势,其中C类和D类表现最为强烈,B类和E类弱些,其中B类和E类的“弱”却又本质区别。

五:典型发达国家的农村社会流动(以英国为例)

分为四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从圈地运动开始前后到18世纪20年代;二阶段,从18世纪30年代到工业革命开始后到19世纪末;第三阶段,从19世纪末到二战结束;第四阶段,从二战结束至今。

经验启示:

1.应重视政府的引导作用;

2.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应重视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的有效衔接;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应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六:我国的农村社会流动

1.新中国农村社会流动的进程

(一)1949--1958,农村向城市的正向流动 (二)1958--1978,城乡向农村的逆向流动期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社会流动模式转换期 2.当今中国农村社会流动的特征与趋势

特征1.流动主体以青壮年农民工为主,居家外迁比例大;

2.流动方向以跨区职业流动为主,向发达地区流动成为主流; 3.流动方式以自组织为主,农民流动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 4.流动因以改善生计为主,流动农民市民化意愿渐趋强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afca4e06294dd88d0d26b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