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时间:2023-01-18 21:29: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社会分层: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社会流动: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转移到另一种社会地位的现象,社会流动不同于物理空间上的位移,而是人们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地位上的变化。

生产关系:在社会生产中阶级所处的不同地位的集团的人的集合就是阶级,生产是其他要素的前提,注重生产关系。 市场关系:不关注阶级在生产资料占有的情况,只关注商品占有,收入等市场交换领域形成的铁定关系。

社会差别:指个人和群体之间,任何可以评价出其价值高低的社会差异。社会差别是社会不平等的基础,但仅有社会差别不一定会有社会不平等。

社会评价:用一种有关的价值去评价或者是估价有差异的人会群体的特征。 社会地位:一般指在某一群体或社会中某一确定的社会位置,与社会分层联系起来指在一个社会等级体系或者分层系统中的等级位置。

先赋地位:指个人因先天获得而未经后天努力而获得的地位。 自治地位:经后天努力取得的地位。 首要地位:财富、权利、声望

名义阶段:名义阶段是社会学者对社会上具有类似特征人的主观划分。

名义阶段观:认为阶级是具有某一项同样特征的人群归类,不管他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如此,我们都把他们看作名义上的一个阶级。其观点是:1阶级并不一定形成了一个群体2阶级不一定具有阶级意识3在行为上区别其他阶级。理解:有相似的人不一定是一个群体。

真实阶级:一个有着相似的经济状况在社会活动中产生了相似的生活方式,保持着排外的界限,并具有共同的社会意识的社会群体。

真实阶级观:认为阶级是一群有着相似的经济状况在社会活动中产生了相似的生活方式,保持着排外的界限,并具有共同的社会意识的一种社会群体。观点:1作为一定阶级在经济状况行为及态度上都应该具有区别与其他阶级的特征。2各种相互的阶级其阶级意识都得到一定的发展3阶级具有排外的界限,对于社会互动,通婚,社会流动均构成界限。 等级阶级:认为阶级是一种垂直分层,根据一定数量标准处于同一个阶层上的人是同一阶级。

关系阶级:认为阶级是一种具有不同分割联系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各阶级之间具有特定的社会关系,而不仅仅是一种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排列。

等级观念和关系阶级的区别:等级注重数量而关系注重性质上的不同;等级注重社会不平等的外部特征而关系注重内在原因,透过表象看到内在特征,阶级的利益结构;等级是一种静态的阶级分析方法而关系则是动态的。

阶级分析与分层研究的区别:阶级分析与分层研究是社会不平等研究的两种范式,二者的区别在于:A理论基础不同:阶级分析以冲突论为基础,分层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功能论;B划分标准不同:阶级分析以生产资料的占有这一单一维度为标准,分层研究则以收入、权利和声望等多元标准进行分层研究;C本体论不同,即是对社会是什么的回答不同。阶级分析认为社会是一个冲突的系统,社会不平等是在一种剥夺与反抗的斗争过程中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形态和形成机制,分层研究则认为社会是整合的系统,社会不平等是市场性配置过程的结果,为了激发社会成员为获取相应报酬而追求某一职位,并履行该职位所要求的职责,社会必须构造出合理的职位系统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报酬系统;D研究议题不同:阶级分析的研究议题主要有二,一为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二为集体抗争,分层研究的主要议题也有两个,一是市场形势的发展,二是地位获得的过程。E价值立场不同:阶级分析的价值立场是激进的,主张社会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需要通过革命加以改变,分层研究倾向于保守,认为社会不平等是市场形势和劳动力相匹配的结果;F方法论取向不同:阶级分析认为社会不平等首先是质的差异,然后才是量的差别,所以在实践中更倾向于做性质分析,甚至哲学思辨,而分层研究认为社会不平等只有量的差别,没有质的差异,因为体现社会不平等的权力、收入、声望、教育等都是同一标准,即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来分配的。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异同: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是对某个国家或地区同一类社会现象所做的两种视角的分析和描述。社会分层是从静态的角度,分析描述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内容、形式、形成的层次和分布形态,是研究社会阶层结构分化的质变过程。社会流动是从动态的角度,分析描述社会阶层结构分化中各层次间的互动、动力机制、时空范围、方向和速度,是研究社会阶层结构分化的量变过程。社会分层研究与社会流动研究互为表里,不可或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社会流动的类型:根据社会流动的方向、参照基点、原因,社会流动可相应的划分为如下三种类型: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垂直流动是指一个人从下层地位和职业向上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或者从上层地位和职业向下层地位和职业的流动,水平流动是指一个人在同一社会职业阶层内的横向流动。垂直流动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极为重要,它影响社会的阶级、阶层和产业结构。个人一生中的流动和代际流动:个人一生中的流动,指个人在职业和地位方面的水平或垂直的流动,代际流动是两代人之间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的流动,具体操作是通过测量儿子的职业与父亲职业的异同表示出来的。自由流动和结构性流动:自由流动是指个别发生的流动,是由个人原因造成的地位、职业的变化或地区的移动。自由流动不会对社会结构和人口的分布产生重大的影响。结构性流动是相对于自由流动而言的,凡是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突变,或由于某项社会发明与创造而引起的相当多的人的流动,包括有组织和无组织的流动,都是结构性流动。结构性流动会在短期内影响社会结构和人口分布的变化。

社会流动的原因: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大体可归纳为自然、人口、社会三方面:自然原因:自然环境的变化是引起社会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引起的社会流动多半是空间上的流动,调节着人口和资源的重新分配。人口因素:人口是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并依靠自然资源而生存的。若人口密度超过资源的承载力,势必引起人口的向外流动。当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或过低,就会产生人口的压力或吸引力,于是出现人口流动。社会原因:表现为A社会价值观,这是引起社会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被一定价值观肯定的东西,如地位、声望、财富等,人们竞相追求,成为推动人们向上流动的原因。B战争、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这是社会流动的一个常见原因C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这是引起社会发生结构性流动的原因D由发明创造引起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是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前三种原因由其派生。

社会流动的意义:A有利于社会保持一种开放式的社会分层结构,不断调整个人与社会分层结构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分层现象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增加社会成员改变自身社会地位的机会,促进社会公平发展;B有助于拓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接触层面,增进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了解与相互联系,加强社会整合,缓解社会冲突,促进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C社会流动能够有效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开拓进取精神。由于较高的社会地位成为对有能力人的一种奖赏,从而能够有效地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给社会系统注入强大的活力,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社会分层有双重作用:一方面,社会分层会起到激励作用,保持社会活力。因此,一定程度的不平等分配比平均主义更能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平均主义大锅饭,使绝大多数人丧失了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改革开放后实行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则又重新唤起社会的活力。另一方面,围绕“先富”和“后富”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又存在一些竞争和冲突,这种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稳定,制约社会发展,可见,社会分层和社会不平等也会给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在现有的社会分层不可能完全消除的情况下,怎样将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间的差别维持在一个可以承受的限度内,就成为政策研究必须解决的一个中心问题。 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是在对人类社会尤其是阶级社会的基本发展规律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完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分层的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对其理论的理解应从以下


几个方面入手:1社会分工是阶级起源和存在的基础。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分工和阶级是密不可分的,劳动分工是阶级产生的根本条件,或者说是前提,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阶级。2生产资料和劳动的占有关系是阶级划分的标准。马克思认为,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或劳动决定着人们的阶级属性。在私有制社会里,正是由于存在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生产资料和劳动的剥夺,社会才逐渐形成两大对立阶级,积极对抗才日益成为私有制社会的基本特征。3共同的生活方式、阶级利益和教育程度是划分阶级的必要条件。马克思同样把生产方式、利益等交互作用的因素当作划分阶级的必要条件给与了足够的重视。另外,马克思还对衡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阶级的尺度,以及阶级心理和阶级意识等问题进行了论述。由于所处时代的局限,马克思没有、也不可能对今天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分层提供现成的答案,这就要求我们在以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为基础分析我国社会时,必须注重从我国当前生动的现实出发,不断总结和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层关系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韦伯社会主义分层理论:韦伯主要从市场角度而不是从剥削关系、生产过程中的位置去解释阶级关系,更多关注的是消费过程而不是生产过程。1韦伯强调身份认同对于阶层划分的意义,采用多元划分标准——身份、经济状况和政治权力。韦伯认为,在研究社会不平等时,把经济作为分层标准是必要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另外两个重要属性,即声誉和权力。因此韦伯主张从经济、声誉和权力三个角度综合考察一个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三大领域中的不平等。2韦伯将生活机会、商品占有和收入三个方面作为划分阶级的三要素,提出了阶级体系的命题。在这三个方面中,韦伯重视的是阶级的市场关系而不是生产关系。商品的占有就是指市场机会,韦伯认为这种市场机会对于个人命运来说是一种一致状况的决定因素,在这个意义上,阶级的地位就是市场地位。3从社会共同体的视角来进行社会分层,是韦伯社会分层思想的一大特点。共同体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社会成员有着互为取向的行为作为基础,外在表现为社会成员的相互认同的感受。韦伯根据对共同体内部的权力分配的分析,提出了三种共同体的分类模式:阶级、身份群体和政党。

涂尔干主义社会分层理论:涂尔干主义关于社会分层的研究重点是社会整合,即通过对社会转型对社会秩序的挑战的研究,提出了机械团结社会和有机团结社会的命题。1涂尔干主要关注社会视力和社会秩序,致力于研究社会团结和社会秩序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如何通过阶级合作等途径得以形成和维持的条件和机制。涂尔干认为,在各种变化的社会条件中,社会分工对社会团结的影响最为明显。2涂尔干把社会团结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两种类型。机械团结是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而有机团结是建立在社会成员异质性和相互依赖基础上的社会联结纽带。3涂尔干认为,正常的劳动分工的发展能促进社会走向有机团结,而反常的社会分工(失范的社会分工、强制的分工、不适当的分工)却对社会走向有机团结构成了威胁。4在涂尔干看来,工业时代的经济活动日趋专业化和复杂化,国家已无能力对其加以管理。只有各种职业共同体才有可能胜任这种对经济生活直接进行管理的任务。因此,“职业共同体”是涂尔干主义社会分层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社会分层有双重作用:一方面,社会分层会起到激励作用,保持社会活力。因此,一定程度的不平等分配比平均主义更能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平均主义大锅饭,使绝大多数人丧失了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改革开放后实行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则又重新唤起社会的活力。另一方面,围绕“先富”和“后富”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又存在一些竞争和冲突,这种冲突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稳定,制约社会发展,可见,社会分层和社会不平等也会给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在现有的社会分层不可能完全消除的情况下,怎样将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间的差别维持在一个可以承受的限度内,就成为政策研究必须解决的一个中心问题。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adf4f00d6c85ec3a87c2c5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