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建设三周年:成效、问题与对策 作者:谭影慧 来源:《时代经贸·北京商业》 2016年第28期 建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上海自贸区作为 “国家战略”和“国家试验”试运行已满三年。为了进一步推进上海自贸区新一轮建设,本文拟就上海自贸区建设的主要成效、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做简要探讨。 一、成效 上海自贸区建设三年来,在投资管理、贸易便利、金融开放、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成效显著。 投资管理创新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上海自贸试验区对标国际通行投资管理规则,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突破口和抓手,在投资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国家试验,取得了一批投资管理制度创新的实际成果。 上海自贸试验区投资管理制度创新围绕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这个核心,同时加快创新境外投资备案管理制度、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服务业对外开放等,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管理改革,逐步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了自贸区人驻企业经营的获得感。负面清单目录从2013年版的190条缩短到2015年版的122条,外商投资的办理时间由八个工作日缩减到一个工作日,显著提升了企业投资便利性。 在上海自贸区新设企业中,外资企业占比从建设初期的5%上升到了20%。与1兔而清单同步推im的54项投资开放措施也先后落地,上千项投资项目已经启动。 贸易监管创新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上海自贸试验区以贸易便利化为核心,在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贸易监管制度方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贸易投资便利化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从边境管理到政府各部门的系统管理。 为了提高管理效率,降低企业成本,营造自由的贸易投资环境上海自贸区在“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货物状态分类监管、平行进口汽车、艺术品保税展示交易、国际中转集拼、国际船舶登记、启运港退税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努力营造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营商环境。 “境内关外”的贸易监管模式已经基本建立,基本实现了“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自由”。 贸易监管制度创新取得100多项成果,如“先进区、后报关报验”、国际贸易“单一窗口”2.0版已经建成上线等。全球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中有关贸易便利化的60条核心措施,90%左右已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开始实施。 金融开放创新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又一项重要内容。上海自贸试验区围绕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外汇管理创新和人民币跨境使用、金融服务韭对外开放以及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等方面开展实验,推动投融资汇兑便利化,加强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与卜‘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联动,建立完善金融监管和防范风险的机制,为金融开放创新提供“压力测试”,取得了重要成果。经过三年建设,金融创新框架体系基本形成,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平稳运行,面向国际的金融平台建设有序推进,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不断完善,专门建立了金融综合监管联席会议机制,有效发挥了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开放 “试验田”的作用,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和投资贸易便利化。 金融业已经成为上海浦东第一大产业,聚集的各类金融机构已经超过上万家,金融业增加值占浦东新区地区生产总值30%,占全市金融增加值的—半。 统计显示,目前已有45家金融机构接入FT账户分账核算系统,开设FT账户超过5.6万个。同时建立了自由贸易账户24小时实时监测和预警系统,对风险苗头及时干预调整。 事中事后监管创新同样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上海自贸试验区围绕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努力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又让政府更好地履行监管服务等职能,探索采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政府从事前审批转变为事中事后监簪,推动政府职能转变,释放改革新红利。浦东新区发布了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全面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负面清单模式使得以传统审批制为主的政府管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三年来,上海自贸区通过推进外商投资管理制度改革,深化商事謦记制度改革,开展 “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和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管,探索完善公平竞争制度。目前,权力清单涉及6460项,责任清单涉及23703项。 “证照分离”改革的五种方式推广到新区的441项行政审批事项改革。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以及 “属地监管”的原则和要求,对改革事项按不同行业的要求,逐项制定事中事后监管方案和实施细则。 二、问题 上海自贸区虽然成效卓著,但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与新加坡、香港等国际公认的贸易金融中心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各方面: 一是在对接国际高标准投资管理制度规则方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仍然有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方面。在市场准入端管理方面,管理的制度规则还不够完善,管理的机构设置还不够科学,距离真正实行国际通行的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登记分离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投资的负面清单中,金融领域的开放明显不足。 “证照分离”改革目前还停留在减少审批和简化审批上面,构建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分离的现代商事登记制度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自由准入”、“特许经营”、“限制准入”的监管工作还存在衔接不到位的问题。 二是在贸易便利化和贸易监管方面。在贸易便利他及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管理中,存在着“一线放开”不够、 “单一窗口”平台覆盖面有限,上线运作的业务较少,系统功能不够完善,“区内自由”程度不够高等问题。在货物状态分类监管上,试点企业范围过小。总体上看,物流综合运作效率不够高,资金结算缺乏便利性,企业通关物流成本减少幅度有限,仍然缺乏国际竞争力。 三是在金融开放创新方面。在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建设上,开立自由贸易账户数量较小,办理跨境结算业务和人民币跨境使用业务量都还处在起步阶段,自由贸易账户监测管理信息系统还不够完善。在跨境资本融资平台建设上,上海保险交易所挂牌成立,其它交易平台还正在推进中,进程相对较缓。跨境资本融资及离岸业务的一揽子结构性税收政策尚未落地,交易量还比较小,明显缺乏影响力。适应大规模高频次跨境资本流动的金融监管制度尚未建立。2015年10月,人民银行等部门和上海市共同印发了《进一步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试点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案》(新金改“40”条),而目前实际出台的实施细则只有3条,正在推进的也只有6条,总体进展不如人意。 四是在事中事后监管方面。存在着各系统信息标准不统一、流程电子化不统一、功能棋块不兼容、数据信息在各部门间的融合程度不高、各系统的业务覆盖面不广、服务链较短、电子文件的法律效力缺失等障碍。 三、对策 上海自贸区三年建设已经圆满完成预期的目标。未来发展方向和主要建设内容值得深入研究。笔者认为,未来上海自贸区建设应继续围绕国家战略目标,持续开展国家试验,重点突破建设瓶颈,为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做出新贡献。 一是要借鉴国际经验,对接企业需求,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努力营造更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使市场主体进一步享受到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的红利,使更多企业获得更多的商业机会和更好的发展环境。 二是要正确处理创新与监管的关系,充分发挥上海自贸试验区先行建设的优势,以市场全覆盖为目标,以信息互联共享为基础,以监管合作为保障,推动业界自律共治,认真开展综合监管试点。 三是要稳步推进金融开放和金融创新,加快推进“新金改40条”各项实施细则的陆续出台,不断完善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的制度和环境,早日出台上海自贸区金融服务业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和金融安全审查制度规范,分步骤推进上海金融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 四是要围绕上海自贸试验区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完善“双自联动“机制,放大“双自联动”效应,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型体制机制,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发挥金融开放支持科技创新发展,促进技术和知识跨境双向流动,探索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跨境流动制度。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上海20006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b548818a1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