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激昂情怀家国——读吴奔星诗歌《湖南人进行曲》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慷慨激昂情怀家国——读吴奔星诗歌《湖南人进行曲》 作者:范果 来源:《语文学刊》 2015年第9期 范果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益阳413000) [摘要]分析吴奔星先生诗歌《湖南人进行曲》的思想内涵及艺术特色。在分析中,结合历史背景及湖湘文化特质,阐释诗歌中体现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吴奔星;湖南人进行曲;家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9-0049-02 [基金项目]本文系范果2013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湘文化视阈下当代湘籍女作家研究”(13YBB07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范果,女,湖南宁乡人,硕士,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美学。 吴奔星(1913~2004)先生是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湖南安化县人。上个世纪20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早在30年代便发表了不少诗作,为现代派诗歌的重要成员。吴奔星先生倡导新诗现代化,毕生追求新诗的艺术探索,又将关注国家现实、民众悲苦的襟怀融入诗歌创作之中,使他的诗歌创作具备现实的深度和广度。《湖南人进行曲》正是这样一首襟怀开阔、情怀家国的佳作。 1937年11月25日《火线下三日刊》第5期发表了吴奔星先生的新诗《湖南人进行曲》。吴奔星先生在这首诗后注明“写于国府迁都重庆后二日”。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和上海“八一三”事变爆发后,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11月中旬,上海淞沪抗战失败已成定局,在首都南京遭受巨大威胁的形势下,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自料南京无法坚守,遂决定依照既定方针,做出了迁国民政府于重庆办公的决定。1937年夏天,吴奔星先生从北平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正逢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吴先生回故乡长沙后在母校长沙修业学校担任教职,之后应任职于浙赣铁路局的堂舅张自立先生邀请,担任浙赣铁路职工巡回教育队队长,宣传抗日。[1]68-69这首诗正是在这种关系到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创作而成,在高昂的爱国热情之中又始终贯穿着浓浓的湖湘情怀。 我们来看这首《湖南人进行曲》: 我是湖南人,我是中华民,/我有高似衡岳的品格,我有浩若洞庭的胸襟;/我消闲时,许如岳麓秋风之长吟;/我鼓舞时,便如湘江浪波之狂奔。/目前大敌已来临,肩头责任有千斤;/我要如波浪之狂奔,无复如秋风之长吟,/进!进!进!填尸太平洋,阻挡敌舰西行!/四面讴歌声:“若要中国亡,除非死尽湖南人!”/湖南人,不怕死,不骄矜,果敢,沉着,进行,进行!(写于国府迁都重庆后二日) 此诗一开篇就饱含诗人作为湖南人的自豪之情,作为中华民中的湖南人,我有着“衡岳的品格”、“洞庭的胸襟”、“消闲时,许如岳麓秋风之长吟”、“鼓舞时,便如湘江浪波之狂奔”。诗人一开篇就用饱满的故乡情怀奠定了全诗慷慨激昂的基调。“消闲时,许如岳麓秋风之长吟”、“鼓舞时,便如湘江浪波之狂奔”。诗人运用拟人的写作方法和形象生动的比喻,将一位胸怀家国、心忧天下的知识分子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为下文的抒情奠定了基础。接下来,诗人直抒胸臆,“目前大敌已来临,肩头责任有千斤;/我要如波浪之狂奔,无复如秋风之长吟,/进!进!进!填尸太平洋,阻挡敌舰西行!”国难当头,诗人感到责任与使命,于是直接抒发出要如波浪狂奔般积极进取的豪情壮志,要“填尸太平洋,阻挡敌舰西行”,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保家卫国抗战中去的英勇悲壮的情怀。最后,诗人写到“四面讴歌声:“若要中国亡,除非死尽湖南人!”/湖南人,不怕死,不骄矜,果敢,沉着,进行,进行!”结尾处诗人用充满力度的语言号召民众要肩负起抗日救亡的使命,将浓厚的乡情抒发到最高点,昂扬的爱国情怀中蕴含着浓厚的湖湘精神。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诗言志”的传统,诗人往往能够通过简练的语言概括出现实经验和历史风貌。当国家民族面临危难和战争的时候,诗歌往往能更加深入现实来反映对现实的批判和对外敌英勇抗争的精神。而这种“诗言志”的优良传统在不同的区域也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湖南地区古称荆楚,楚地独有的地理特征、民情风俗,先贤圣哲的经历形成了湖湘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湖湘文化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重经世致用”、“重践履”。以屈原为代表的浓厚的爱国主义激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特征。楚地人民集中体现了百折不挠的坚韧和不屈服于强人的性格特点。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又一代湖南人深受这种文化沁润,尤其是湖南籍的知识分子和文人们受影响更为深远,湖湘地域文化特征在他们的创作中随处可见。 吴奔星为湖南安化人,自幼深受湖湘文化的熏陶,湖湘文化中浓重的民族情结和经世致用的学风融合在一起,使作者以经世致用作为治学和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在国家民族面临危难时期必然体现出湖南历代士人身上所体现的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因此吴奔星创作于抗战爆发时期的这首诗作中蕴含有浓厚的湖湘文化意蕴。诗作中衡岳、洞庭、岳麓、湘江等词语的运用不仅体现出湖湘特定地域标志和用语,同时也是具有深厚湖湘文化特质的象征物。“衡岳”即南岳衡山,“洞庭”即洞庭湖,岳麓山、湘江,这些都是湖湘特定地域的标志,同时也是湖南地域产生的特定用语。衡岳一词象征着视野开阔、胸怀天下的高尚品格;洞庭一词象征着磅礴的气势,博大宽广的气度胸襟;湘江作为湖南境内最大的河流,千百年来,奔腾不息,历来就是湖南文人学士吟咏歌颂的母亲河;而岳麓山承载了湖湘文化的发生发展和延伸过程,自古以来就传承湖湘文化的精气神,是湖湘文化的圣地。诗作中湖湘特定词语和象征物的运用,凸显出浓厚的湖湘文化意蕴,使全诗呈现出崇高壮美、深沉浑厚的气度。 湖湘文化以经世致用为立身处世基本原则、以政治为人生第一要义的价值取向,逐渐形成“湖南存则中国存”、“天下一日不可无湖南”的强烈社会心理。而吴奔星先生所处的时代正是湖南革命斗争如火如荼、革命志士人才辈出、湖湘文化发出灼灼光辉的特殊历史时期。这种“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的豪迈精神已经深刻地影响着湖南的政治、军事人才,同时也影响着湖南的知识分子和作家群体。于是诗人在此诗的结尾处壮怀激烈地写道“进!进!进!填尸太平洋,阻挡敌舰西行!/四面讴歌声:“若要中国亡,除非死尽湖南人!”/湖南人,不怕死,不骄矜,果敢,沉着,进行,进行!”。诗人将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这种内心深受湖湘文化浸染而蕴含的强烈爱国情结一经与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相结合,诗人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以社会政治功用为创作的第一要义,用手中的笔抗争,弘扬出时代的主旋律,显示出强烈的经世致用精神和奋发进取的锋芒。 抗日救亡的时代,关注现实的诗歌往往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吴奔星先生的这首诗歌不同于同时代常见的关于抗日题材的标语口号诗,形象生动的比喻与拟人的写作手法让全诗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爱国情怀中融入浓厚的湖湘地域文化特征使全诗具备极强的感染力。此诗可谓时代的号角,生动反映了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时期知识分子以文字为武器并身体力行投身于抗日战场,担起文人肩头的气节和血性,在复兴中华民族征途上所做出的可歌可泣的努力。 【 参 考 文 献 】 [1]吴星海.吴奔星新诗中的故乡情怀[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2]吴心海.暮霭与春焰——吴奔星现代诗钞[M].昆仑出版社,2012. [3]田中阳.湖湘文化精神与20世纪湖南文学[M].岳麓书社,2000.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bf5deab3e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