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随笔 作者:胡美娇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07年第09期 关于随笔,清朝陆以活在《冷庐杂识》说:“暇惟观书以悦志,偶有得即书之,兼及平昔所闻见,随笔漫录,不沿体例。”这段话说的是,随笔内容是观书、阅世之所得,随笔的文字是随着思路率性而作,随笔的文体是不受传统规矩约束的。钱理群先生也非常明确地提出:“随笔是从心底里涌出来的。它所要述说的,是刻骨铭心的个体生存体验,是只属于自己的‘个人的话语’。”正因为随笔在写作时间、写作地点、题材选择、篇幅长短等多方面不受约束,跟课堂作文相比,有较大的自由度,向来为广大语文教师和初学写作者所青睐,成为训练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积累写作题材的重要途径。如何开展随笔教学来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一、与阅读教学同步,以读促写,积累各种典型的语言表达方式 小学语文教材有许多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作为写作的范例,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读写迁移。如人教版第一册教材中的《比尾巴》,属典型的问答式,学生完全可以现学现用。由动物的尾巴可拓展到动物的身子、嘴巴、头等。如:谁的嘴巴尖?谁的嘴巴扁?谁的嘴巴像把钩?(鸡的嘴巴尖,鸭的嘴巴扁,老鹰的嘴巴像把钩。) 再如模仿《林海》想象和现窦比较方式,写《游故宫》开头: 以前,我对故宫只是略有所闻,以为故宫虽是古时的皇宫,总不会有现代摩天大楼的雄伟。百闻不如一见,这次我亲身来到故宫,来到这始建于永乐十四年、终于永乐十八年的紫禁城。望着高高的红墙,踏着已陷入地面的青砖,才感觉到故宫的雄伟壮观是现代摩天大楼望尘莫及的,不愧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气势与众不同。 孩子们的这些模仿作品,是在对课文内容深刻感悟的基础上,对语言表达方式的特征有了准确把握的体现。如果我们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只注重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忽视对语言表达方式的探究,即在阅读教学时过多地追问“说什么”,而忽视引导孩子对“怎么说”的追问,学生就很难找到读写迁移的精髓所在,读写结合的训练效果也就很难从学生的随笔中看到。要使读写达到有效的结合,我们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对“怎么说”的研究,以便学生积累更多典型的语言表达方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cce50e8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8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