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咏恬吟”叹汁味,仙露琼浆欲比诗 诗歌是语言文学中最古老、最崇高、最幽美、最精粹的艺术形式,它一直和人类生活最美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展现着源远流长的人类文明和辉煌璀璨的民族文化。中国是诗意的国度,不仅有着数千年积淀下来的卷帙浩繁的诗歌作品,而且有着丰厚深邃的诗歌创作和欣赏理论。诗歌,可以启发人的灵性,激扬本真的自我。它的艺术魅力震慑中外,给人以“真”的启迪、“善”的激励、“美”的享受。古典诗歌用高度凝练、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集中地反映了先民们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社会生活。无论是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蛮荒时代,还是海晏河清、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在灿烂的诗歌星河中,既有河川山岳夺人心魄的雄奇锦绣美,也有塞外江南大漠孤烟的田园风光美;既有民间儿女平淡生活的质朴自然美,也有天宫仙界超凡脱俗的离奇幻化美;既有仁人志士顽强刚毅的恢弘豪迈美,也有文人骚客婉约含蓄的儒雅俊逸美。诗歌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古老而常新。“少年读诗,老来看史”。现代新诗作为现代文坛上一朵隽永的奇葩,它以浅显易懂的语言,美丽鲜明的形象,韵律悠美的节奏,通过作者雄奇瑰丽的想象,创造深远独到的意境,或直白地反映特定时期的现实,或含蓄地抒发真挚浓烈的情感,深深地吸引着正处如诗年华、对世界充满新奇与向往的中学生。 孔子说:“不读《诗》,无以言。”欣赏诗歌,最好的方法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细致地、入情入理地歌吟读诵。在诗歌教学中,采用“诵读——品读——悟读——情读”的教学方法,建立起个性化感知性诵读、多元化创造性品读、高质化反思性悟读和诗意化鉴赏性情读的教学思路,能够步步推进,层层深化,多角度解读诗歌,有效提高学生对诗文的感悟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那么,怎样搞好诗歌朗读教学呢? 一、个性化感知性诵读 诵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使单纯的视觉作用转化为各种感觉的综合作用。所谓个性化感知性诵读,就是凭借语音和声调,通过对音韵层的关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习惯,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有目的地了解诗歌的作者、体裁、背景、生字词、韵脚等知识,理清字句的读音,自由吟哦诗歌,读出自己的感觉,实现对诗歌的整体感知。 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开首“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无需仔细琢磨,这七组叠字的含义只需从它们语音的组合中就能感受到一种孤苦悲凉的况味,一如茫然无依的低回叹息,又如压抑不住的哽咽抽泣。轻哦缓吟之间,自然而然地进入那“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凄苦、落寞之中。比如流沙河的《理想》一文,构思精巧,语言精美,节奏强劲,学生在自由诵读时,很自然地由散读汇聚为小组乃至全班齐读,这种磅礴震天的声浪本身就显示了理想的宏伟气魄,个性化诵读的成果逐步升华为一种群体理想的巨大感召力量,触发了学生感知灵性,激发了学生创造潜能。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d1b834ed8ef5ef7ba0d4a7302768e9950e76e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