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三联考作文“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中人”作文原题解析及优秀范文 【作文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传统社会的人生信条,很多人不甘做普通人,不愿过平凡的生活,一旦成功,便自命不凡。教育家陶行知曾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一位学生将这句话改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下人”。陶先生则认为,在公平合理的社会,不应该有“人上人”和“人下人”,只有“人中人”。“我们是劳苦大众中的一员,我们都应该是‘人中人’。”从此以后,育才学校学生的寝室里端端正正地贴上了这样一幅对联: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中人。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题 本题目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重点考查价值观和思辨能力,引导青年思考人生发展问题。从“人上人” “人下人”和“人中人”的理解 ,都需要考生考虑以什么样的价值准则来评价其正误。三种观点的前提都是“吃苦”,前提是没有错误的,关键是在做人问题上的分歧,到底要让学生追求一种什么样的境界,我们的社会成为什么样的社会,我们要塑造什么样的人才,这应该是作文立意的目的 。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中人”。 2. 每个人都是负重前行的“人中人”。 3. 吃“苦中苦”对,做“人上人”错。 4. 我们都是劳苦大众的一员,都应该做“人中人”。 …… 偏题立意: 1. “人上人”与“人中人”。(侧重论述人的差别,题目要求论述的是吃苦和做人的关系。) 2. 吃苦是成功的条件。(题目要求论述的是吃苦和做人的关系,而非吃苦和“成功”的关系。) 3. 要做“人上人 ”。(和题目价值取向悖离。) …… 优秀范文 “吃苦”方成“人中人 ” 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传统社会的人生信条,这里所说的是“苦中苦”,乃是指人生之重大磨练。这句话放到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只有尝尽人生磨练之苦,才能成人。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常常要吃三种苦:第一种是自律之苦,这是一种毅力之苦,只有达到高度的自治、自律,还有毅力的苦,做事情才会无往不利。第二种是独处之苦,所谓独处之苦,就是寂寞之苦,寂寞地读书,学习,成长,在寂寞中不停地锻炼自己。第三种苦是思考之苦,就是吃脑力苦,无论你学习什么,都要用心去思考,甚至是殚精竭虑。只有这样,我们走上社会,才能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那么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是传统社会的人生信条,很多人不甘做普通人,不愿过平凡的生活,一旦成功,便自命不凡。就像《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和周进之流,一生匍匐于科举制度之下,苦读大半生,考上了,便进入仕途,成为脱离民众,甚至欺压民众的“人上人”,考不上,便沦为孔乙己那样的社会多余人。吃苦是对的,但吃苦的目的却不值得推崇。 育才学校的学生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下人”。 “人下人”怎么理解,可以理解为能吃苦耐劳,从基层做起,锻炼人生能力的人。这样理解当然可以,但是有“人下人”,就有“人上人”,但是让吃苦的人居于人下,让什么样的居于人上呢,让不吃苦的人居于人上么,这就更没有道理。有句话说得好: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是有人在负重前行。仔细一想却又令人不解。负重前行,甘做“人下人”当然应该歌颂,但若是为不劳而获的“人上人”负重前行,公平么?生而为人,谁没有对这个社会的一份担责呢?谁是“人上人”,谁又是“人下人”呢? 陶行知老师说:“我们是劳苦大众中的一员,我们都应该是‘人中人’。” 这话说得中肯。在理想的社会中,无所谓“人上人”,“人下人”,人都是平等的,这正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礼记·礼运篇》中所云:“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既然天下为公,人也就无所谓上下,都是其中的一员,每个人都担着自己的一份责任负重前行,就像55颗北斗,每一颗都有自己的作用。这样的人才是现代社会需要的人。 “吃苦”方可“成人”,成为适应社会发展,对社会有用的“人中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d3cf2b029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