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专业介绍 专业名称:农业资源与环境 门类: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 学科:农学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主要课程: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土地资源学、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农业环境学、农业气象学、生态学、水土保持学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科研训练、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一般安排25-30周。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农业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土地、环保、农资等部门或单位从事农业资源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生态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资源的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农产品检测及食品质量管理、农业生态、资源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农业资源调查与规划、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与施肥技术、环境监测与评价、生态效益分析、气象观测、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农业资源高效和可持续利用、对农业资源和环境进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 3.掌握农业资源的管理与利用、农业环境保护、土壤改良、生态农业建设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4.掌握农业资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化学及现代仪器分析、农产品质量检测方法、植物营养的研究方法、科学施肥与科学灌溉、农业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土地规划与制图、资源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方法与技术; 5.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资源与环境的科学前沿及发展趋势; 6.熟悉资源管理与利用、环境保护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就业前景和方向:就整体来讲,这个专业是非常有前景的。毕业生主要到农业、土地、环保、农业资源等部门或单位从事农业资源管理及利用、农业环境保护、生态农业、资源遥感与信息技术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 专业点评:农业资源与环境是自然界中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各种要素的总称,是农业生产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此专业也由此而产生。 开设此专业的高校: 山东农业大学、宁夏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南科技学院、西南大学、贵州大学、塔里木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广西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扬州大学 专业名称: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门类: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 学科:农学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主要课程: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林学、生态学、森林环境学、植物学、保护生物学、测量与遥感、土壤学与地质基础、土壤侵蚀原理、环境地理学、环境监测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一般安排25--30周。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生物学、生态学、森林及草场培育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规划、设计、施工及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学、生态学、森林及草场培育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监测、防治及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生物学、林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3.掌握水土保持、防沙、治沙的规划设计方法和监测、评价技术; 4.具有应用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防治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基本能力以及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管理的基本技能; 5.熟悉我国林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了解国内外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防治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有关国际公约。 就业前景和方向:本专业的就业面较窄,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是在各个企业做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了,做水保方案编制的单位和工程,或者可以去气象、国土、林业、水务等事业单位。 专业点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作为多学科综合和交叉性学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在2001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建设学科,其主要任务是解决我国对水土资源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所提出的关键理论与技术问题,在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安全和水土资源开发与保护等方面有着宽广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开设此专业的高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贵州大学、黑龙江大学 专业名称: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da668c6b6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