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等。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是春耕的大好时节,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清明节也就成为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了日子。 2013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踏青踏青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 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 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怡乐融融。也有的人 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植树清明节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清明扫墓活动通常在清明节的前10天。有些地区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上坟扫墓祭祖,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清明扫墓,它不仅是人们祭尊祖先、缅怀先烈的节——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更重要的是认识先辈。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带动后人。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儿童所喜爱。 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祭祖 班级: 姓名: 放风筝荡秋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e0ab3e6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6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