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检验教学切实培养习惯] “培养良好的素质,必须从习惯的养成抓起。”通过分析学生计算、解题的过程,大量事实证明,解答的错误产生很多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造成的。重视检验。能够及时发现、改正错误,是确保解答正确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缜密思考、严谨治学等良好素质的重要手段。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要重视检验教学,培养学生对计算结果进行估算和检验的习惯。 从目前学生学习的实际不难看出,学生普遍缺乏一种检验的意识和习惯,对作业缺乏一种自我负责的态度,这不仅影响了作业质量的提高,而且干扰了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那么,如何巧用检验来提高数学作业的质量呢?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意识和习惯?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一、更新理念,抛弃“验算没必要”的错误认识 认识是形成动机、产生情感、付诸实践的前提,认识水平越高,情感体验越深,其实践能力也就越强。教育的真正意义不是在于获取知识,而是在于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验算能力”作为学习能力的一个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进一步重视学生验算意识、验算习惯与验算能力的培养。 不少学生存有“验算没必要”的想法。认为验算完全是多此一举,于是学生在计算前,就不会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应该仔细审题,计算时不能用心留意题目中的关键之处,计算过程粗枝大叶,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答题准确率难以保证。教师要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验算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方式,最终是为了养成一种认真书写、仔细审题的学习态度,这是保证解题正确性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要把验算作为解题过程的基本环节之一,加强训练,严格要求和督促学生去做,要向学生讲清什么叫验算以及验算的方法、意义等。 要让学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使学生心灵上有所触动。教师要注意抓住仔细读题审题、讲解例题、板演、作业练习、作业订正等环节,引导学生及时“回头看”,检查数字是否抄错、列式是否符合题意、单位是否统一、演算是否正确、答案是否合理,通过口算、心算、估算、笔算等方法进行验算,确保正确率。打消学生被动遇到要求验算的题目才去验算的念头,养成每做一题都有“再回首”的良好习惯。 二、授之以渔,摒弃“验算就是再算一遍”的错误做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适时教给学生良好的验算方法,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验算绝不只是“再算一遍”。拿计算题来说,一是沿原来错误的算法去再算一遍,两次答案完全相同,结果根本就发现不了错误;二是两次计算结果完全不同,但学生无法判断哪次是正确的,哪次是错误的,只好再算第三遍,这样就使学生因重复计算,而产生厌烦情绪。 因此,教师应变“再算一遍”为“组合套路”。 1 两次计算结果一样,并不是判断题目做对的唯一依据,所以,在对计算结果验算之前,首先应审查算理是否正确。法则规律是否用对,数学符号是否看错,然后才开始验算。 2 若发现两次结果不一,不能草率地擦掉原有笔迹。应冷静地对照、分析、诊断,去误留正――只需更正错误之处即可。这样,能够减少盲目操作而增加的计算量。 3 变“规定动作”为“自选动作”。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的影响所致。有的是因为感知错误所致,有的是因知识的干扰所致,有的是因概念模糊所致,等等。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再通过验算及时纠正。渐渐地。学生就能学会检验,从而最终达到养成检验习惯的目的。 教学中,教师还要充分发挥示范作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多运用激励性评价,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三、家校协力,改正“反正有家长查”的错误观点 家校协力,夯实基础,有助于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总是在想“算错了也没关系,反正最后家长要检查签字”。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严重的依赖性,缺乏主动应对、自我负责的精神。有的家长忙于工作,疏于检查或者无力检查时。只是草草签字,根本不知解题的正确与否,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直接导致学生作业每况愈下,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失去信心。 ”查”是为了“不查”,教师在教学中, 要让学生明白,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检查作业就是自己的事,应该不等不靠,积极主动,及时迅速做好自查工作,绝不依赖他人。家长适宜采取从起初的“帮着检查”到最终的“督促检查”方式。适时监督指导子女是否认真检查了作业。比家长自己亲自检查的效果更好。通过这种“家校协力”的手段。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共同施力,多方联动,促使学生进行验算,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 总而言之,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努力唤起学生自觉检验的意识,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使检验成为学生内在的自发需求,真正使检验为算法正确保驾护航。这才是检验真正意义所在,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数学教学真正落实到学生可持续发展这一根本任务上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e13b6cb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