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西30公里。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泾河环绕,最高峰海拔2100米 。山上林木茂盛,景色秀丽,并有日月峡、羽仙峰、气心峰、千丈岩、绣球峰、蓬花岩、归云洞、黄龙泉、丹梯崖等名胜。相传黄帝曾在此问道于广成子。 自秦汉以来,直到宋、元、明、清均曾在此修建庙宇,铸铜钟、铜佛30余件,刻碑40余处,并将山下问道宫辟为道教十方常驻。山上原有古建筑8台、9宫、18院及寺院42处,道院极为兴盛。清同治初,寺庙毁。今尚存唐滹寺,盘龙石柱,宋法轮寺经幢,元重修问道宫碑记,明代宝塔及清康熙时所修太和宫等。 自古道家之居常以石室洞天著称。崆峒山有传说久远的广成子洞、玄鹤洞、玉女洞、朝阳洞、青龙洞、广成子丹穴、浴丹泉、黄龙泉、黑龙泉、玛瑙泉及众多的石室窟穴。所建道院宫观,屡遭兵燹,代有兴废,很多遗迹今已难于详考。现只能就仅存的山志、碑文、摘录几则有关道家宫观的纪事。 山麓问道宫,始建于唐代以前。 唐代,在山上修建轩辕宫(清代移天仙宫院内)。 北宋乾德年间,在马鬃山巅创建真武殿。 政和年间,宋徽宗颁旨,集贤院承旨,知渭州张庄奉旨,重修山麓问道宫,将问道宫辟为道教大什方,并派京兆天宁万寿观赵法师前来任住持。 元代至元年间,奉元丹阳宫道人姜公以"教源所在",受平凉巨儒王文顺及侄孙恭请,慨然前来担任重修问道宫的住持道人。 明嘉靖二十年开始,平凉韩藩王室将马鬃山巅辟建为隍城,明熹宗亲书"敕敕崆峒"四字镶于隍城正门楣首,在隍城内重建真武殿,顶覆铁瓦,远望如金台玉阙,并增建献殿、药王殿、老君楼、太和楼、玉皇阁、灵宫洞。自山麓至香山梁顶,修建了聚仙桥、王母宫、紫霄宫、老营宫、遇真宫、南崖宫、天仙宫、斗姆宫、静乐宫、玄圣宫、飞仙阁、磨针观、十二帅殿、白虎殿、东华庵、混元楼等。在雷声峰修建了雷祖殿、玉皇楼、圣父圣母楼、三观殿。从中台至隍城创建了三天门,并在二天门建三教洞。期间二次重修问道宫,并在院内增修全真阁。 清康熙年间,请来陕西陇县龙门洞道士苗清阳,将崆峒辟为道教十方常住之一。此后,在隍城前增建钟鼓二楼,在雷声峰一带又建三星殿、龙君殿、眼光殿、在香山梁顶修三清道祖殿,在小礓嚓修建药王洞,在东台修建关圣帝君殿,在中台修建飞升宫、三皇楼,在招鹤堂增修三清殿、文昌宫。 民国期间,于南台创建邱祖殿,在中台创建七真观,在凤凰岭创建太清宫,在蜡烛峰顶创建八仙殿,于棋盘岭修建三圣殿。 一九五八年反宗教特权后,仅留少数道人看守宫观,建筑物逐渐颓圯,至一九八零年时仅剩隍城建筑群、紫霄宫、雷祖殿残存,其余均成废墟或瓦砾场。一九八二年后,群众集资,重修了雷声峰建筑群,补修翻新了隍城部分建筑物,并将原玉皇阁改造为五间大殿。至一九八九年,先后重建了问道宫、王母宫、修建了天仙宫、太清宫、三皇楼、三圣殿、子孙宫、轩[绝 顶 ] 亦称大顶、金城、小马鬃山,亦作皇城、隍城、太和宫。海拔2035米,突兀高耸,摩云插天,形势险峻。面东石阶通道称上天梯,为门径。西倚笄头香山,如画屏映衬。北有舍身崖,如垂出之左臂。南连雷声峰如舒出之右臂,峰谷交错,诸台环绕,似莲叶托花,更显峻秀。北宋时创建有真武殿,元代改奉佛祖。明代劈山筑墙,修建宫观道院及官厅,成为一宏伟建筑群落,至今修复保留的有真武殿、献殿、玉皇殿、太和楼、药王殿、老君楼、灵官洞、“俊极于天”木坊门。为信教徒众必至处。游览及此如置身霄汉,山川美景尽收。 绝顶 [王 母 宫 ] 花落菽稷细雨香,乡音古调逸韵长。薄云轻罩瑶池水,细纱漫舞王母妆。倾心穆王摧骏马,缠绵仙姬奉衷肠。佳话玉箫今又吹,私愿窃演戏一场。 西王母是中国道教神话传说人物,实际上,在道教未产生之前,已有关于西王母的神话传说,《尔雅·释地》就有“西王母”记载;《山海经》中的西王母是一个虎齿豹尾、蓬发戴胜的怪物;《穆天子传》和《汉武故事》中又演化成了一个丰姿卓绝、能歌善舞的美人形象。尤其是她和周穆王、汉武帝瑶池约会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唐代诗人唐彥谦《穆天子传》诗云:“瑶池清歌玉管悲,瑶台应有再来期。穆王不得重相见,巩为无端哭盛姬。”作为“天下道教第一山”的崆峒山,当然有供奉西王母的殿堂,这就是王母宫。 王母宫位于崆峒前山月石峡南口,原址位于山麓小路下方,濒临泾河水,此殿创建甚早,清朝同治年间毁于兵燹。清朝光绪十四年(1888),由道人苏元像、李明启等人主持重修并立有一通“重修崆峒山王母宫碑记”石碑,此碑已残缺,现存王母宫旧址院内。解放后,王母宫仍保存了有大殿3楹,石室5孔,厢房4间,院内有10多株松柏树。崆峒水库建成后,在原址上方一百米处新建王母宫大殿,殿内供有王母坐像和侍女像。这里是游人从前峡上山的起点。 甘肃平凉崆峒山风景名胜介绍大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e5c862058fb770bf78a5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