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修改举例 [原文]初一生活见闻感受 转眼间,初一生活接近尾声,一年又要过去了。在这一年里,班级的活动、同学的言行举止、个人习惯都让我有很深的感受。 (评:开头总领全文,提出了有三方面的事让“我”感受深。用语简洁,但简洁得有点寒碜,缺少一点文采。) 一、班级的活动 开学不久,学校就举行了一场《中华经典诵读》的比赛,是集体项目。在准备了两个多星期后,我们就上“战场”了。诵读完之后,评委的点评是:整齐、响亮,内容也很有意义。在我们之后,又有一个班级去演讲,而且内容和我们是一摸一样。但是,在旁白之后,没有几个人读,就算读也是乱七八糟,还有的打打闹闹。班长说:“他们真不团结!” 同样一个节目,差距怎么如此之大?原因就是他们不团结、态度不端正,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如果他们能团结一点,也许结果大有不同吧。 二、同学的举止 那天,我在饭堂打饭,发现一个非常不好的行为——插队。我们排后面的排了大半年,也没轮到我们打饭,可高年级的大个子一来,就往前插,一下子成功地把饭打到手,让我们后面的小个子同学像哑巴吃黄连一样,有苦说不出。 俗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虽然插队打饭只是一个小动作,但是对一个人这一生的修养可是有很大的影响呀! 三:个人的习惯 准备了大半学期,终于来了一次有点总结性的考试——期中考试。在考数学的时候,由于动作过慢,导致了试卷写不完,然后匆匆忙忙地乱写下答案。由于水平没有发挥完,所以才得了102分。班主任在总结考试时说:“发挥失常的同学,自我总结一下为什么会发挥失常。”然后我自我总结了一下,发现了原因:由于刚开考试过分自信,所以导致动作过慢,引起发挥失常。 [修改作文]初一生活见闻感受 转眼间,初一生活接近尾声了。回首望去,其中的酸甜苦辣、欢歌笑语、探索思考,一点点、一件件,历历在目,让我难以忘怀。截取三两幅画面,来纪念即将逝去的初一生活。 一、诵读赛场的对比 刚上初一不久,学校举行“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我班全体同学苦练两个星期,信心百倍走上舞台。在比赛中,我班同学精神振奋,声音整齐洪亮,台下观众们的交口称赞,评委们的点评是:整齐响亮,内容很有意义。另一个班的朗诵内容和我们的一模一样,但是在舞台上,他们的同学读得乱七八糟,还有人打打闹闹。班长说:“他们真不团结!” 同一个节目,差距怎么这样大?原因是他们班的同学不团结,态度不端正。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不论做什么事,团队的合作精神是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二、同学,别插队 “排好队,别插队。”饭堂的阿姨还没有说完,我的眼前又晃过一道人影。一位高年级的女同学旁若无人地走上前,挤进了一位初一小个子同学的前面,大屁股左右一摆,小个子同学不由得后退一步。望着高大的背影,小同学哑巴吃黄连一样,有苦说不出。 同学呀,老师们反复说过“打饭要排队”,可你就是不听。要知道一个人的文明修养的好坏体现在他日常生活的言行举止之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要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中体现自己良好的文明素质。 三、做事谨慎为妙 在第二学期段考中,我的数学成绩才得102分,不应该呀。班主任在总结段考时说:“发挥失常的同学,自我总结一下,原因在哪里?”我把数学考试仔细总结一下,认为原因在于刚刚考试的时候过分自信,总以为小菜一碟,全部搞定没问题。所以解题慢条斯理,老师通报最后15分钟的时候,才惊觉还有不少题没有写, 虽然不能低估自己,但也不能高估自己,凡事都要以平常心对待。 (主体部分评价:主体内容选材具体,角度不同,从团队精神,日常生活的修养和学习上要注意细节等三方面来写初一的见闻感受,内容充实,并且议论能够紧扣事例进行,从感悟来看,自己的思想在初一阶段确实得到提高了。不足之处是:一是小标题不够具体。二是三个内容都是叙述,写法单一。三是第三个内容叙述啰嗦一点。) 在整个初一中,一切的一切都给我很深的感受。它让我有了团结心,提高了我自身的修养,还端正了我的态度。(字数708字)(评:结尾总结全文,呼应了开头。但缺点和开头一样,缺少文采。) 匆忙答题,结果自然是忙里出错,发挥失常。盲目自大会拖自己的后腿,我算是得过教训了。日后做事要认真对待,谨慎为妙,“细节决定成败”就是这个道理。 有人说“往事如烟似梦。”可是对我来说,初一的生活不是烟,不是梦,而是录制好的电影藏在我的脑海深处,让我看清楚我曾经跌倒和前进的踪迹,走过了初一,经受了风雨,我们以后的脚步会越来越坚实。(字数838字) (评:修改后的文章的特点,一是开头点出初一生活让人难忘,结尾写初一生活对日后人生之路的影响,首尾呼应,又增加了文采,用到修辞手法,长句和三字四字的短句相结合,使句式结构灵活。二是主体三个内容,第一、第三个内容以叙述加议论为主,第二个内容以片段描写加议论为主,这样写法多样,有详有略。修改后的语句条理更清楚,逻辑性更强。三是修改了一些语法错误。如《中华经典诵读》,不能用书名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f11be9e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8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