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家风文化读后感 古诗词中的家风家教,大都体现在诗作者写给晚辈和家人的诗文、家训之中,其内容不外乎围绕为人处事、孝老爱亲、勤俭持家、和睦邻里、治学读书等方面。 古代一些进步开明的文人贤达深谙家教对于子女成长成人的重要性,而家教首当引导子女懂得做人之本,知晓深明大义,从小要有报国之志和家国情怀。一生坎坷的晚唐诗人韦庄在他的《勉儿子》诗中写道: 养尔逢多难,常忧学已迟。 辟疆为上相,何必待从师。 这是韦庄鼓励儿子在战乱之时,投笔从戎,立志报效国家而作的一首小诗。体现了诗人心系国事、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 诗词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希望子女处理好家事与国事、学业与国运之间的关系。在作者眼里,个人学业与报效国家这等大事相比,孰轻孰重,不言而喻。这对于涉世不深的子女长大成人之后应该如何做人做事、如何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无疑起着正面积极的引导作用。初唐诗人杨炯在《从军行》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诗句,或许正是古时一介书生渴望从军报国,奔赴疆场杀敌建功、豪情壮志的生动写照。 清廉做人、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家风建设的传统美德。清人郑燮在《二女适袁氏者作》的诗文中写道: 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早餐, 最惭吴隐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 身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郑板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尤其是在爱女出嫁之时,居然无钱置办嫁妆,仅以一幅兰竹图取而代之,并在上面题了这首诗。贫困如斯,却气节如此。 作为封建社会士大夫,郑板桥这种清廉朴素操持子女婚姻大事的做法,对于子女的影响是大有裨益的。如此家风育人传世,令后人吟咏已然心折不已。 倡导勤俭度日、节衣缩食好家风的古诗文还有不少。明末清初著名教育家朱柏庐在他的《朱子家训》中有两句脍炙人口的格言,即:“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两句近似口语的家训朴实无华,却有着令人铭心刻骨的力道。 孝老爱亲从来都是良好家风中最重要的根基,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孝,是基本道德规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f6982d05d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