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不同时期有不同认识,主要有以下三种: • 传递说:“教学就是传授知识或技能”——《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 传递(传授、传播)直视(文化、文明)的任务,在教学中始终存在,除后现代主义的认识以外 共同活动说:“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特点为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掌握,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教育大辞典》 •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同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可供教学的材料。因此,构成教学的基本成分是: 1 教授——教师的活动 2 学习——学生的活动 3 教材”——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 • 对话说,或交往实践说: “特殊交往理论” “交往实践”,“主体间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下、在对话、情景、协商中学生主动的建议构建过程。 “阐释性课堂教学方式” 2、课堂教学本质上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习者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 3、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是以学会学习为目的的学习,“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叶圣陶) • 上述定义有以下几个要点 : o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o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其组织作用包括提出目标、安排内容与方式、组织学习活动、检查效果并评价 …… o 教师是社会、学校、家长的代表,教师在社会的支持与制约下工作; o 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实现有效的学习,即:第一,要使学习者通过经历或练习,实现比较持久的变化;第二,这一活动过程应“避免浪费”,实现高效; 4 ,“作为对人类学习新的类型的积累结果,有效学习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教学的中心已从勤奋操练和练习转向学生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上”——约翰 .D. 布兰斯福特《人是如何学习的》 据此,有效学习要求掌握结构性知识,要求掌握问题解决与推理分析的方法,以及自我监控评价方法等 5 ,“有效学习”主张的提出,还源于社会与教师决定的学习目标、内容、方式等与学生实际生活存在距离,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存在距离;那么,能否使外在的学习要求与课程计划转化成为学习者自主的计划,能否使教师在教案中设计的学习过程转化成学习者实在的学习行为,是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 6 ,全面认识知识与能力、态度、方法、价值观的关系 “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是使学生透彻理解那些普遍的原理,这些原理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具体事例。 …… 直到你摆脱了教科书,烧掉了你的听课笔记,忘掉了腻味考试而背熟的细节,这时,你学到的知识才有价值。你时刻需要的那些细节知识将会像明亮的日月一样长久的保留在你的记忆中:而你偶然需要的知识则可以在任何一种参考书中查到”——怀特海《教育的目的》 7 ,接受学习,是人类特有的最重要的学习方式,相关的语言知识,包括语义系统以及语法系统,不仅是人类积淀下来的认识成果,而且是人类发展自己的认识工具、认识方法; 学校课堂教学主要建立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基础上 8 ,设计良好学习环境,促成有效学习: 环境设计的关键是处理好学习者、学习内容方式(课程)与反馈评价环节的关系,有效学习区别于一般学习活动的关键并不在以学习者为中心,而恰正在于需要使学生认同外在的学习计划并在有效反馈的过程中实现持久的转变,这时其所以高效的根本原因。 9 ,评价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学习者的学习状态以及学习效果,让尽可能多的人在尽可能多深入的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是中国现代课堂的价值追求。 要关注学习者的参与度:广度、深度、效度和自觉程度。 10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应是多样化的课堂。要促成每位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必然要求教师把统一步调统一要求的教学设计改变为分层次,多角度的教学设计,至少应表现在多样化的安排上。 11 ,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因人施教的教学方式: ▪ ▪ ▪ ▪ ▪ ▪ 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组安排不同任务; 集中于分散结合的学习活动,在设置适应多数学生需求的计划时,给予特殊学习者以特别安排; 小先生制,让优秀学生“教中学”; 复式教学,让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与进度; 分层次教学; 有指导的自学与网络化学习; 12 ,有效学习的课堂要关注班级文化氛围: ▪ ▪ ▪ ▪ 民主的师生关系与容错文化; 竞争与合作并存; 建设性的怀疑态度; 各美其美与美人之美; 13 ,有效学习课堂的主要特点: ▪ ▪ ▪ ▪ 学习任务的适切性; 学习环境的宽松性; 学习过程的科学性; 评价反馈的包容性; 14 ,课堂教学评价指标: ▪ ▪ ▪ ▪ ▪ 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科学性、适切性; 教学过程:有序性,健康性、主体性(参与度)、有效性; 教学活动氛围:民主,宽松,和谐,进取; 教学效能:问题解决程度,投入产出比,可否持续; 创造性增值:课堂是师生鲜活的生命过程,教学活动的生动性为创造性准备了土壤。 15 ,三个不同的评价方案: ▪ ▪ ▪ 教科部门提出的方案 P53 科研部门提出的方案 P74 课程教材部门提出的方案 P90 资料来源:《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测试》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9. 第一版 16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检验,在上述三种评价方案的基础上,综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方案和若干学科的评价要点(资料来源:《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及实验研究》)。 17 ,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只是帮助教师科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促成学生有效学习的工具,而不应成为限制教师发挥教学智慧的条件。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fc439150a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9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