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逸飞:从画家到企业家的跨界先驱

时间:2022-07-26 15:14: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陈逸飞:从画家到企业家的跨界先驱

作者:周文翰

来源:《投资与理财》 2017年第11



陈逸飞把他所涉猎的各领域统称为“视觉产业”,说自己“对生活中所有美的东西都非常关注,我是在用我卖画的钱来经营自己的视觉产业,同时涉足这些产业,又会让我的画风得到突破。”

最近研究中国当代艺术史,发现早逝的陈逸飞在中国当代艺术生态中是个独特的人物。可以说,他是中国最早主动与娱乐时尚产业结合的艺术明星。在某种意义上,他可以说是中国和美国文化结合以后产生的新安迪·沃霍尔。同时,他也是最早的“海归艺术家”和“海归创业家”,他对时代气氛的敏锐嗅觉是超前的,无论是在“文革”中、改革开放年代,还是市场经济下海热潮中。可惜他的关注点太多,管理能力似乎也不佳,2005年他因病逝世以后不久,逸飞集团的多数业务就停止了。他在企业经营上算不上成功,但是无疑显示了在中国当代环境下,艺术家跨界以后可以走出多远,开辟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上前无古人的先例。

陈逸飞的前半生是个卓越的画家,他1965年毕业于上海美专(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1970年代创作了《黄河颂》《南来北往》《踱步》等作品,尤其是1976年完成的与魏景山合作的《占领总统府》,曾获全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评选一等奖,是当时最受艺术界关注的画家之一,他的技法和抒情气质都让许多人羡慕不已。

出国热兴起之前,他就于1980年率先去香港,靠在香港的酒店里给客人画肖像,挣了些钱去美国自费留学。在纽约亨特学院上学期间,他靠给杂志画插图和到博物馆修补名画赚钱,后来和哈默画廊合作,之后陆续在华盛顿、纽约、东京等地举办个人画展。1985年,美国《纽约时报》就称,陈逸飞的“画风融合了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叫人想起欧洲大师的名作。” 同一年,哈默画廊的主人哈默博士——这位精明的商人喜欢与苏联、中国领导打交道和做生意——访华时,将陈逸飞的作品《家乡的回忆-双桥》作为礼物送给邓小平。对当时的国内艺术界来说,陈逸飞是个传奇人物,他在艺术市场上的成功、和模特的风流韵事都曾是艺术圈的话题,也是在海外的艺术市场真正获得成功的极少数华人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较早就出现在拍卖场中,并创造了高价,1991年他根据白居易的诗歌《琵琶行》创作的油画《浔阳遗韵》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以135.7万港元成交,引人瞩目。

可是,陈逸飞不想在安静的工作室终老,他有更大的雄心壮志。1992年他回到上海,一边继续油画创作,一边为当时的下海潮所吸引,创办了自己的企业,拍摄电影、出售服装、经纪模特。这时候,他身兼企业家和画家的双重角色,也是这座城市中的文化名人,要周旋在企业、政府、媒体、文艺界各种圈子之间,同时还要进行《水乡》系列、《仕女》系列、《西藏》系列的创作,这让他变得格外忙碌,以至于曾雇佣画室助手,帮助自己完成一些画作的基础程序的创作。他也没有时间去写生,只能参照照片,进行作品的图像设计,并率先从摄影家那里买断照片版权,对照着照片构图。

1 9 9 4 年,他的油画《山地风》在北京嘉德拍卖会上以2 8 6万元人民币,创造了当代中国油画拍卖的世界纪录。19 9 5 年,陈逸飞与伦敦著名的玛勃洛画廊(MARLBOROUGH)签约,成为第一位与之签约的亚洲画家。1997年,另一件油画《罂粟花》拍得387万港元,成为当时华人画家作品的最高拍卖纪录。

此时,占用他大量时间的不再是绘画,而是电影拍摄和一系列公司的管理。19 93年,他制作了自传性质的艺术影片《海上旧梦―陈逸飞个人随想录》,为此成立了工作室,之后发展成为公司。1995年拍摄了剧情片《人约黄昏》,参加法国戛纳电影节,1999年又制作了电影艺


术片《逃往上海》和电视纪实片《上海方舟》。同时,他还管理上海星汐洋商贸有限公司、逸飞模特文化有限公司、逸飞服饰有限公司、逸韵广告公司、逸飞之家、《艺术家》杂志、逸飞文化影视传播有限公司、逸飞环境艺术公司等多家公司。

作为有艺术家气质的人,他愿意为呈现出更好的表面效果,花更高的成本,但是多数消费者似乎并不愿意为此掏钱买单,他的企业并不像外表显示的那样成功 2。为此,不得不在2000年从软银中国风险投资基金等风险投资融资。此后2 0 01年,他又投资创立号称国内最厚的时尚杂志《青年视觉》,2 0 0 2年又筹备拍摄电影《理发师》。这部电影还没有上映,就因为超支等因素,导致他和主演姜文的分歧,后来一度停拍、换演员,成为喧嚣一时的娱乐新闻,在他故去一年后电影才得以上映。

陈逸飞把他所涉猎的各领域统称为“视觉产业”,说自己“对生活中所有美的东西都非常关注,我是在用我卖画的钱来经营自己的视觉产业,同时涉足这些产业,又会让我的画风得到突破。”可在产业领域,他算不上是个成功的企业家。如果他安心画画,或许他可以获得更长寿,甚至也能获得更多收入——2005年他故去的那一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正迎来一次大爆发,他的作品很快就上涨到千万元,卖出一张画赚的钱可能要比他辛苦经营一个企业所得更容易。但是,他显示了在当代中国的经济文化生态中,一个有社会活动能量和欲望的艺术家所能跨越的经济边界和可能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084d13832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c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