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

时间:2022-04-15 05:20:0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或改为: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甲】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乙】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俞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丙】

1.从第一段看,作者所说的“咬文嚼字”指的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这是文中的一句话,它的位置应在文中【甲】【乙】【丙】三处中的哪一处?

答:应在_______处。

3.本文将《史记》和《史记辨惑》中“李广射虎”的文字进行对比,是从文句表达的□□来论证咬文嚼字的实质的;用韩愈“推敲”的例子,则是从诗句表达的□□来论证咬文嚼字的实质的。(请分别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4从作者对“咬文嚼字”的阐述中,你得到怎样的启示?(试从文中举一例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调整思想和情感。2分) 2【丙】2分)

3.意味 意境(2分。答对一处,给1分) 4.答案示例一:

启示:不迷信,不盲从,富有独立思考精神。

例:“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而作者“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

答案示例二:

启示:品味语言要有思考,可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 例:最后一段作者对“推”“敲”二字的品味。 答案示例三:

启示:要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就要在平时养成咬文嚼字、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 例:“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放松的谨严。 4分。启示阐述正确2分,举例得当2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0ae80bdde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3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