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单元《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06 16:11: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4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体会诗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

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表达的热爱早春,热爱自然的情感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学过不少歌咏春天事物的诗句,还记得吗?(生回忆)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歌咏春天景物的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二、讲授新知

1.读诗题,你从诗题读出了哪些信息?

“早春”二字点明了季节;“呈”是说作者写的这首诗是送人的,并且说出了呈送的对象: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2.你对韩愈了解多少?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河南河(今孟县),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

“文”,又称韩文公,倡导古文运动,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但此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三、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理解诗的大致意思。 译文或注释:

初春的小雨落到京城的街道上,如同酥油一样柔腻光滑,绿茸茸的细草,远看似青,而近看似无。这种景致正是一年中最美的,胜过春末满城拂动着的如烟如雾的杨柳。

2.探究:作者是怎样写早春景色的?

这首诗咏早春,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给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四、赏析诗句

1.本诗中的“润”字用得很好,你觉得呢?

一个“润”字,写出了雨丝的轻细和柔和,有滋润的意思,同时和缓而不朦胧,又有无声的隐含意,表现出在草色呈现之前,雨滋润小草而不被众人发现的原因。 总之,一个“润”字,形象生动,余味绵延。

2.韩诗写春草“草色遥看近却无”,人们都说这句诗写得妙,说说它妙在哪里。

教师批注










提示: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场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春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好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诗,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3.会心一悟:写出了早春和盛春的不同景象。更重要的是,体会和认识春天,不必等到“烟柳满皇都”之后,要善于在“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时候就去感悟它,了解,把握它。说早春的“草色”,可以“遥看”却难近视,蕴含了世间许多事物的普遍规律。有的事,朦胧地看似乎是有的,一叫真去看细部却又说不清楚了。到底是有还是无呢?全在看者的眼光和见识了。看待社会形势,何尝不是如此。 4.我们上课伊始所举的诗句你喜欢哪一句?说说它好在哪里。 5.拓展阅读 展示: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在三、四句的基础上试创作一首完整的七言绝句。





【板书设计】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早春背景

(小草)春的使者



早春的喜爱之情

早春胜暮春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一、学法引领,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大胆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作为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各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发现学习的方法。在这次课堂中,我以“三读”——读准字音、读懂诗意、熟读成诵这一学法为线索,让学生按部就班充分自主学习。

二、充分朗读,让学生读中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声琅琅是语文课堂的重要体现,这次教学,我通过设计多个环节,利用不同的朗读形式,在读准字音和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去通过朗读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最后在读中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这样一个阶梯式的朗读模式,真正地实现让学生在读中悟意,读中悟境,读中悟情,读中悟法。

三、运用竞赛,让学生乐于积累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小学生对新鲜事情充满了好奇心,特别是竞赛、游戏环节更是他们的最爱。如这次教学中“古诗词背诵”竞赛环节的设计,就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


积极性。学生们以大组为单位,成员之间一起合作讨论,集思广益,利用翻阅资料等各种方式来为自己的队伍加分,在这样一种欢乐、互动的课堂氛围中,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更好地融入课堂,投入到学习当中去。让学生从竞赛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会积累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不足之处]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主导,为了使学生在短暂的一堂课中获得更多的知识,首先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要简洁凝练,要能从繁复的文字中抓出要点。如我在课堂中的教学语言就过于冗长和啰,总觉得学生还可以理解得更好,回答还可以更完善,于是变成了带着学生“绕圈子”,既拖慢了课堂教学的进度,又无法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其次,教师的评价应以激励为主,从多次试课的经历中我仔细观察了我每堂课下来学生举手的情况,现课堂初始大部分同学举手还是比较积极踊跃的,但到后面举手的同学基本上就固定在极个别同学之间。我仔细反思了学生举手回答后我的每一次评价,评语整体比较单一,语气也比较平淡。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如果自己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仅仅是简单的一句“你真棒”“你读得真好”,那学生的积极性和情感体验务必是大受打击的,所以教师应该学会灵活运用不同的语言,要多给予学生中肯、富有激情的激励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表扬和批评是真诚的,是发自内心的。这样学生自然会前赴后继地调动思维、积极配合老师,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0c497b5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