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算教授”的沈从文]沈从文简介及作品 1928年,一个只有小学毕业资历的年轻人登上了上海中国公学的讲台。 他由徐志摩介绍而来,经中国公学校长胡适同意而被聘为讲师,主讲大学部一年级现代文学选修课。尽管这个年轻人之前已经写出了《一个天才的通信》、《呆官日记》等享誉一时的文学作品,但这毕竟是他第一次走进高等学府的大门,内心的忐忑可想而知。在上课之前,他做了认真的准备,材料厚厚一摞,估计能够讲一两个小时了。就这样,他低着头,走上了讲台: 他站在讲台上,抬眼望去,只见黑压压一片人头,心里陡然一惊,无数条期待的目光,正以自己为焦点汇聚,形成一股强大而灼热的力量,将他要说的第一句话堵在嗓子眼里。同时,脑子里“嗡”的一声炸裂,原先想好的话语一下子都飞进开去,留下的只是一片空白。上课前,他自以为成竹在胸,既未带教案,也没带任何教材。这一来,他感到浮游在虚空中,失去了任何可供攀援的依凭。 1分钟过去了,他未能发出声来;5分钟过去了,他仍然不知从何说起……众目睽睽之下,他竟呆呆地站了近10分钟! 后来,这个年轻人终于鼓足勇气开始讲课了。不料因过于紧张,原来计划在一个多小时内讲完的内容,被他三下五除二,只花了十多分钟就全部讲解结束了,接下来又是无话可说。 年轻人再次陷入窘迫。无奈之下,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行字:“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这则“新闻”很快就被演绎成不同的版本,漫天飞舞,人们都在纷纷打听这个敢于登上中国公学讲台,却出尽洋相的“小学毕业生”姓甚名谁。没费什么工夫就查清了他的全部档案:沈从文,湘西凤凰人,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20岁左右开始文学创作,在中国文坛小有名气。 在那个重视真才实学的年代,沈从文的第一次亮相被很多旁观者毫不犹豫地打了个“零分”。尽管沈从文后来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作家,在他活着的时候,就有人写 沈从文,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其代表作《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他的散文也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文章评价他是“一个空虚的作者”。一些评论甚至认为,沈从文的一生,无论是在声名显赫时期,还是在孤独落寞阶段,骨子里始终透显着浓浓的“自卑情结”。 这显然将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于他的评价。“瞧不起”沈从文的代表人物,就是刘文典。1942年上半年,刘文典、沈从文、朱自清、王力、罗庸等人曾先后接受国文学会的邀请,担任“中国文学十二讲”的讲师,举办学术讲座。但这似乎并没有“澄清”关于刘文典“鄙视”沈从文的传闻。 相反,刘文典“瞧不起”沈从文的传闻被人推演成无数个版本,四处传播。其中,最经典的不外乎以下两个版本: 其一是“教授职称事件”。 沈从文1939年到西南联大任副教授,仍然讲授“习作”等课程。到了1943年,西南联大讨论聘请沈从文“为本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月薪叁百陆拾元”。这个教授薪水并不高,刘文典1942年在西南联大所拿的薪水是每月470元。即便如此,在举手表决时,刘文典仍然拒绝为沈从文“抬轿”,并坚定地发言表示反对:“沈从文算什么教授!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400块钱,我该拿40块钱,而沈从文只该拿4块钱!” 他甚至还说,“如果沈从文都要当教授了,那我岂不是要做太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24a492524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0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