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 情深误哭应无悔——李白悼亡诗见证中日人民高尚友情 中日两国人民不仅历来就友好往来,而且相关人员还建立了极为真挚的友谊。早在玄宗开元五年(717年),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来到中国留学的阿倍仲麿,由于极其喜爱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遂特地改名为晁衡。①学成后,他又出任唐王朝的秘书监等职,同大诗人李白、王维等都有着深厚的交情。 作为文人,他们之间的诗歌酬唱是颇为频繁的。可是谁能料到,大诗人李白还由于误信世人哄传好友晁衡已让海上大风大浪给吞没了,当下便不由大声地痛哭起来,并给后人留下了一首千古名作《哭晁卿衡》! 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晁衡以唐朝使者的身份,随同日本第11次遣唐使团乘坐大船返回日本,同时也借此机会回乡探亲访友。当时受到唐朝君臣一致赞赏的晁衡,遂由玄宗、王维、包佶等人在国门外大摆宴席饯行;席间君臣都写有诗作,这情景顿时就把晁衡激动得热泪盈眶。其中以王维的送行诗——五言排律——尤其被人们激赏,其诗云: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② 受到如此礼遇,晁衡自是感动不已;心想回日本办理完公务及私事后,便回来继续为唐朝服务。然后,晁衡等人就起锚出离了他们魂牵梦绕着的中国。 然而不多久,一个关于晁衡等人不幸遇难海上的消息便传到了京城长安;这可把一干还沉浸在席散人去思念中的君臣,当即吓了一大跳!于是就有人去打探该事的确切程度;来人报告说,晁衡等人的船只在经过淮安府海州附近的郁洲山时,倏尔由于大风大浪的激烈撞击,遂连船带人一起撞翻而沉没在茫茫大海。在当时条件下,晁衡等人溺死于大海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这真是上天不护佑好人哪!许多大臣都在心里这样念叨着;有人还禁不住低声抽泣起来。当时因有事外出而没能来得及跟晁衡道别的大诗人李白,获悉晁衡这一不幸噩耗后,当即就以诗哭吟道: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③ 由于这首绝妙佳作的出现,不管跟晁衡有无私交的在场大臣就更是没有不受到深深的感染了。不难想象,当时朝廷上下都笼罩在一片悲伤哀惋的氛围之中。 然而,总算老天爷有眼,传言给狂风巨浪淹没了的晁衡等人,后来竟漂流到了海南岛上,并有幸被当地渔民救起而回到了长安。大家一见,都不由得喜出望外;诗人李太白也不禁高兴得老泪纵横。此后,晁衡便在京城继续当官,历任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并于大历五年(770年)卒于长安。 尽管李大诗人因误信传言而痛哭,并以写诗的形式来表示他的悲悼心情,但他所留下的不朽诗篇却正好见证了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真挚感情。而现在日本右翼势力肆意挑衅中国,相对唐代两国人民的诚挚情谊,他们可真是何等愚蠢的作派啊!但人们有理由相信,一衣带水的两国若能长期地友好下去,而不要让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历史悲剧重演,就要一起来遏制那股破坏和平的邪气歪风!而大诗人李白在天之灵有知,也会像当年他好友晁衡仍能生还一样,丝毫不因误写悼念之诗而懊悔,反而会更为感到欣慰的。 按:① 晁衡,又作“朝衡”,日本人;原名“仲满”或“阿倍仲麿”(一作“阿倍仲麻. 教育资料 吕”)。② 此诗首句属“隔句拗救”格。又,乘、看、为,皆读平声。③ 此诗二三句不黏,属于近体诗中“折腰体”七绝。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2aaf881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