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会语一

时间:2022-03-28 22:47: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泰和會語 引端

今因避難來泰和,得與浙江大學諸君相聚一堂,此為最難得之緣會。竺校長與全校諸君不以某為迂謬,設此國學講座,使之參與講論。其意義在使諸生於吾國固有之學術得一明瞭之認識。然後可以發揚天賦之知,能不受環境之陷溺,對自己完成人格,對國家社會乃可以擔當大事。荀子曰:“物來而能應,事至而不惑,謂之大儒。”若能深造有得,自然有此效驗。須知我國文化最古,聖賢最多,先儒所講明,實已詳備。但書籍浩博,初學不知所擇。又現代著述往往以私智小慧輕非古人,不免疑誤後學,轉增迷惘。故今日所講主要之旨趣,但欲為諸生指示一個途徑,使諸生知所趨嚮,不致錯了路頭,將來方好致力。聞各教授皆言諸生資質聰穎,極肯用功,此不但是大學最好現象,深為可喜。某雖衰老,甚願與諸生斅學相長,共與適道。但諸生所習學科繁重,頗少從容涵泳之冕。須知學問是終身以之之事,千里之行,始於跬步,但能立志,遠大可期。譬如播種,但有嘉種下地,不失雨露培養,自能發榮滋長。程子說:“天地之閒,只是一個感應。有感必有應,所應復為感,其感又有應,如是則無窮。其今日所言,只患不能感動諸生,不患諸生不能應。若諸生不是默然聽而不聞,則他日必可發生影響。此是某之一種信念,但願諸生亦當具一種信念,信吾國古先哲道理之博大精微,信自己身心修養之深切而必要,信吾國學術之定可昌明,不獨要措我國家民族於磐石之安,且當進而使全人類能相生相養而不致有爭奪相殺之事。具此信念然後可以講國學,這便是今日開講的一個引端,願諸生諦聽

論治國學先須辨明四點

諸生欲治國學,有幾點先須辨明,方能有入:

一、 此學不是零碎斷片的知識,是有體系的,不可當成雜貨; 二、 此學不是陳舊呆板的物事,是活鱍鱍的,不可目為骨董;

三、 此學不是勉強安排出來的道理,是自然流出的,不可同於機械; 四、 此學不是憑藉外緣的產物,是自心本具的,不可視為分外。 由明於第一點,應知道本一貫,故當見其全體,不可守於一曲; 由明於第二點,應知妙用無方,故當溫故知新,不可食古不化;

由明於第三點,應知法象本然,故當如量而說,不可私意造作。穿鑿附會; 由明於第四點,應知性德具足,故當內向體究,不可徇物忘己,向外馳求。

橫渠四句敎

昔張橫渠先生有四句話,今敎諸生立志,特為拈出,希望豎起脊樑,猛著精采,依此立志,方能堂堂的做一個人。須知人人有此責任,人人具此力量,切莫自己諉卸,自己菲薄。此便是“仁以為己任”的榜樣,亦卽是今日講學的宗旨,愼勿以為空言而忽視之。 為天地立心

《易·大傳》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乎。《剝》《復》是反對卦。 《剝》窮於上,是君子之道消。 《復》反於下,是君子道長。伊川《易傳》以為動而後見天地之心。天地之心於何見之?於人心一念之善見之。故《禮運》曰:“人者,天地之心也。《程氏遺書》云:“一日之運,卽一歲之運;一人之心,卽天地之心。”蓋人心之善端,卽是天地之正理。善端卽復,則剛浸而長,可止於至善,以立人極,便於天地合德。故“仁民愛物”,便是“為


天地立心”。天地以生物為心,人心以惻隱為本。孟子言四端,首舉惻隱,若無惻隱,便是麻木不仁,漫無感覺,以下羞惡、辭讓、是非,俱無從發出來。故“天地之大德曰生”,人心之全德曰仁。學者之事,莫要於識仁求仁。好仁惡不仁,能如此,乃是“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儒者立志,須是令天下無一物不得其所,方為圓成。孟子稱伊尹“一夫不獲”“若己推而納諸溝中”。橫渠《西銘》云:“凡天下之疲癃、殘疾、(恂子)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此皆明萬物一體之義。聖人吉凶與民同患,未有眾人皆憂而己能獨樂,眾人皆危而己能獨安者,萬物一體,卽是萬物同一生命。若人能自扼其吭,自殘其肢,自剜其腹,而曰吾將以求生,決無是理。孟子曰:“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朱子注云:“立命謂全其天之所(賦)付】,不以人為害之。”又曰:“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今人心陷溺,以人為害天賦,不得全其正命者,有甚於桎梏者矣。仁人視此,若瘡痏之在身,疾痛之切膚,不可一日安也。故必思所以出水火而登袵席之道,使得全其正命。孔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學者立志,合下便當有如此氣象,此乃是“為生民立命”也。

為往聖繼絕學

此理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但因人為氣習所拘蔽,不得理會,便成衰絕。其實“人皆可以為堯舜”。顏子曰:“舜,何人也哉?予,何人哉?有為者亦若是。”學者只是狃於習俗,不知聖賢分上事卽吾性分內事,不肯承當。故有終身讀書,只爲見聞所囿,滯在知識邊,便謂已足,不知更有向上事,汩沒自性,空過一生。孔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茍)【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吾未見力不足者。聖人之言剴切如此。道之不明不行,只由於人之自暴自棄。故學者立志,必當確信聖人可學而至,吾人所秉之性與聖人元無兩般。孟子曰:“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孔孟,遠過漢唐。“為往聖繼絕學”在橫渠絕非夸詞今當人心否塞、人欲橫流之時,必須研究義理,乃可以自拔於流俗,不致戕賊其天性。學者當知聖學者卽是義理之學,切勿以心性為空談而自安於卑陋也。

為萬世開太平

太平不是幻想的烏托邦,乃是實有是理。如堯之“光被四表,格於上下”,文王之“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都是事實。干格有苗之頑,不勞兵車,禮讓息虞、芮之訟,安用制裁。是故不賞而勸,不怒而威,不言而信,無為而成。《中庸》曰:“君子篤恭而天下平”“聲色之於化民末也”聖人至德淵微,自然之效,斯乃政治之極軌。自帝降而王,王降而霸,霸降而夷狄。天下治日少而亂日多。秦并六國,二世而亡,晉失其馭,五胡交亂,力其可恃乎?中外歷史諸生聞之熟矣,非無一時強大之國,只如飄風驟雨,不可久長。程子曰:“王者以道治天下,後世知識以法把持天下。又曰:“三代而下,只是架漏牽補,過了時日。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從來辨王霸莫如此言之深切著明。學者須知孔孟之言治,其要只在貴德而不貴力。然孔孟有德無位,其道不行於當時,而其言則可垂法於後世。故橫渠不曰“致”而曰“開”者,致是實現之稱,開則期待之謂。茍非其人,道不虛行果能率由斯道,亦必有實現之一日也。從前論治,猶知以漢唐為卑;今日論治,乃惟以歐美為極。從前管、商、申、韓為淺陋,今日乃以孟梭裡尼、希特勒為豪傑。今亦不暇加以評判,諸生但取六經所陳之治道,與今之政論比而觀之,則知碔石民不刻意為玉,蝘蜒不可以為龍,其相去何啻


霄壤也。中國方遭夷狄侵陵,舉國之人動心忍性,乃是多難興邦之會。若曰圖存之道,期跂於現代國家而止,則亦是自己菲薄。今舉橫渠此言,為欲青年更進一解,養成剛大之資,乃可以濟蹇難。須信實有是理,非是姑為鼓舞之言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3231b2b3169a4517723a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