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岁暮》诗词赏析及译文

时间:2022-08-07 22:11: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杜甫《岁暮》诗词赏析及译文

岁暮 唐代: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 *,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译文

作客异乡,年关已经临近;边防前线,战争还在实行。

警报传来,敌人进犯雪岭;军鼓号角,响声振动江城。 前方将士,日 * 牺牲;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 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报效无路,空有一片豪情! 注释

“岁暮”句:这年十二月作者客居梓州。 雪岭:即西山,在成都西面,因终年积雪得名。 江城:指梓州城(今四川三台县),梓州滨临涪江。 请缨:将士自告奋勇请命杀敌,语本《汉书.终军传》:“军自 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赏析


这首诗的诗题“岁暮”二字,在直观上有一种“岁云暮矣多北风” 的凄凉之感,且二字均仄声,读来更抑郁寡欢,仿佛给全诗定了一种 低沉的调子,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

首联“岁暮远为客”,“远”字不是对成都草堂言,而是对河南 老家言。诗人流寓西蜀,一直过着寄人篱下的羁旅生活,故有“远为 客”之叹。但是西蜀一隅也仍然不平静,所以接下去便说“边隅还用 兵”。“还用兵”之“还”字,有仍然之意,言自己虽避地西蜀,暂 得一席安身之所,没想到这里仍有战争。另外,“还”字又有又、复 意,意谓中原战事未了,川中徐知道叛乱刚平,而吐蕃之侵袭又至, 战乱似永无宁日。“还”字隐含诗人对生活和时局的失望与叹息。于 此可见杜甫炼字的功力,极为平常的字,出自杜手,便往往辞警意丰, 耐人咀嚼。当时吐蕃的威胁日益严重,当年七月,吐蕃入寇,侵取河 陇,十月攻入长安,唐代宗出奔陕州,十二月又攻陷松维保三州(均 在四川境),及云山新筑二城,西川节度使高适不能抵御,全川为之 震动。

颔联“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二句承上“用兵”,具体写吐 蕃侵蜀之事。“烟尘”,吐蕃兵马过处尘土蔽天,代指吐蕃军队。 “鼓角动江城”写备战情形。“动”字既显出战争的紧迫,形势的严 重,又写出吐蕃入侵给社会带来的动荡。这个联相当警策生动,前句 写雪岭,后句写江城;前句写吐蕃,后句写唐军;前句是所闻,后句 是亲见;一远一近,概括而形象地写出吐蕃来势之猛和在社会上引起 的震动。

颈联“天地日 * ,朝廷谁请缨。”此句既指吐蕃入侵以来的情况, 是对安史之乱以来时局的高度概括。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人民天 天都在

* ,在* ,国家处于十分危急之中。“朝廷谁请缨”一句,是杜 甫对当时那

些贪禄恋位、庸懦无能的文武大臣的讽刺和责问,表现了 他深深的失望和愤怒。杜甫和他们不同,他早年就怀有“致君尧舜” 的宏愿,当此国家危殆、生民涂炭之际,更激发了他舍身报国的意愿。


尾联“济时敢爱死”,为济时活民,岂敢爱惜一己之性命而苟且 安,杜甫是希望“请缨”的,但是虽有捐躯之志,却无报国之门。 自从疏救房培,他被朝廷冷落,流寓西蜀,寄人篱下,连生活尚且经 常发生危机,哪有机会和条件过问国事。“寂寞壮心惊”,在客居边 隅的寂寞岁月中,壮志一天天消磨,每想及此,诗人便感到愤激,不 由得拍案惊起,心如刀割。

这首诗,前四句主要陈时事,后四句主要抒怀抱,层次清楚,结 井然,语无虚设,字字中包含着诗人对时局的殷忧和注重,对国家 的热爱,对庸懦无能的文武大员的失望和谴责,也抒发了他不被朝廷 重用、壮志难酬的苦闷。全诗出语浑朴,感情挚厚;语言精简,音韵 律工谐。

这首诗的艺术手法也很有特色,如借代修辞手法,颔联中的“烟 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对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 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而且还使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 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 忧,借以表达诗人杜甫对国事的深深忧虑。又如“对偶”和“双关” 手法,诗题“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杜甫已进入人生暮 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这首诗还使用了虚实 结合描写手法,如“边偶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杜 甫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 * ”是眼下情景,是实写 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杜甫“敢爱死” 对比;杜甫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 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 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35cb224ce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