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求,锱铢必较 佛门以洒扫为第一执事,自沙弥自老秃,无不早起勤作也。香林有塔,扫而洗,洗而又扫。舍利放大光明,不在塔中而在手中矣。读此文,感慨颇深。 一者洒扫看似平常,然其贵在于坚持。有如天龙八部的扫地神僧,数十年如一日,最后而成武林神话,与教育者所奉行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宗旨不谋而合。有人说教育是世界上最不易见效的工程,的确是这样,从牙牙学语的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大学甚至是硕士生、博士生结束,中间需要十年乃至二十年的时光,也就是说一个学生真正的成才之后,他的老师们有的已经是垂暮的老人了。那么我们初中教师就是学生成才之路上的第一个方向标。我们就真的应该像十字路口的路标一样,给学生指引正确的方向,别让他们走弯路,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师的工作看似简单,却又是最难的。难在哪里?坚持。我们坚持的理由是什么?坚持的动力是什么?坚持的目标是什么?这都是我们作为教师需要考虑的事情。我们的任务是教育下一代,为国家、社会和家庭输送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是我们坚持的理由。开始的时候,感觉一天下来骨头都要散架,但是慢慢的学生的进步和改变使我不再感觉累了;看着一个个活泼的身影,听着一声声的老师好,听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总会有那么些许的笑意,总感觉自己又回到了读书的年代;“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听着一句句,一段段,一篇篇熟悉或不熟悉的课文,仿佛青春的活力有回到了自己的身上,自己好像也变的年轻了,我想这就是我们坚持的动力吧。我常常跟学生说,你们好好的,我就放心了。可是“好好的”这三个字包含了多少内涵?我希望他们平平安安的长大,快快乐乐的成长,学会做人,学会知识,学会社交,学会学习等等 。只要学会了这些,他们就可以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生存能力,能为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而不是到处惹是生非,我就心满意足了。 二者扫撒乃平常之事,可见,教育要从小处着手。教育说是大事,的确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此事绝对不小;可是教育又是小事,因为我们的教育都是从小事做起的。学生的学习习惯、作息习惯、内务习惯、卫生习惯、课堂习惯等等,无一不是从小处抓起的。“细微之处见精神”就是这个道理。评价一个学校的好坏,往往是从能不能抓住细节开始的。这就像我们人类的基因序列一样,百 分之九十九的序列是一样,只有百分之一是不一样的,而恰恰就是这百分之一的差别造就了诸多的名校,也使得好多学校了解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残酷。有时候我会抱怨学生的习惯不好,并且还为此而上火甚至大发雷霆,过后想想,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那么习惯也不是一天就可以养成的。我曾经听过一个叫做“二十一天”的理论,说人的习惯养成最少需要二十一天。我们姑且不讨论理论正确与否,至少他给我们传达的信息是习惯养成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如果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坚持的话,那么我们将永远逃不出“强调纪律—犯规—惩罚—强调纪律”的怪圈,也就是说我们永远停留在教育的第一步上,永远无法迈出第二步。要让学生养成习惯,就得从小事抓起,比如不能随便丢垃圾,不能上课说话,要有礼貌,要守纪律等等。一段时间解决一个小问题,及时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改变,可以刺激学生的进步欲望,使他们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还有学生需要的不是打骂而是榜样。如果我们只要求学生如何如何,而自己不做,教育的效果不会很好。在要求学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坚持下去。给学生一个榜样,或者一个目标。教师坚持的同时,家长也应该做好。家长在家一味的教育孩子好好学习,而自己却一边打电话教育孩子一边高喊着“我糊了”,这怎能让孩子信服呢?也许有的家长说一两次的事情,孩子不会记得。而恰恰这一两次的小事情,成为孩子反驳自己的论据,一旦出现这种现象,家长的威严受损,随之而来的又是“家庭暴力”了。如果做家长的能严格要求自己,在孩子面前始终无可挑剔,孩子也会自我反省而得到进步。 三者自沙弥至老秃,无不早起勤作也。从中可以看出无论是谁,他们都必须做同样的事。何以僧人又有品阶高低之分呢?佛语说心诚则灵。当然若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话,无论做多久还是无法修成正果的。此理和教育相同。如果真正的全身心的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事业当中,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关心学生的身心成长与健康,仔细地研究教材教法,那么不论年纪大小都可以成为教育专家,扮演好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如果只是把他看作是一种任务,甚至是一种负担,工作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工作,则永远不能成为教育者,我们又传的什么道,授的什么业,解得什么惑呢?做的事情一样,而结果却有天壤之别,何也?答曰:心之所求,锱铢必较。 八(6) 英语 张海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3692aa628ea81c759f57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