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从十三辙到十八韵 昨晚草拟了一篇帖子说的是十三辙与填词。写完后总觉得有必要再介绍一下十三辙概况。我多年来几乎不填词,因此很多韵书都束之高阁,有的只能凭记忆,信口而言,仅供你参考,不足为凭。 是谁发明的十三辙,何时发明的十三辙,至今难考。据传说始于明清(时间跨度如此之长)曲艺艺人,这些艺人秘不示人,直到民国才有学者审定为《北平十三辙》(我有数种,暂时找不出来),这期间以十三辙冠名的韵书不少,目的是为国剧,就是现代的京剧,创作、演唱而用。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京剧名师都接受它,有的戏曲家我行我素照样按照师传而唱。我草拟的这两个帖子涉及的“十三辙韵目”,均采自《十三辙新编》一书(这类书更多)。 楚山妄言:十三辙是语音演变的自然结果,它深入在明清很多诗词曲赋曲艺的创作中,最后经过韵学专家整理成书,广播于世。但在诗词曲界收到传统作者的抵制,至今依然如此。 自古韵书的编纂无非“分、合”二技,十三辙的分、合,与《中原音韵》比较而论如下: 《中原音韵》分为十九韵部,1.东锺,2.江阳,3.支思,4.齐微,5.鱼模,6.皆来,7.真文,8.寒山,9.桓欢,10.先天,11.萧豪,12.歌戈,13.家麻,14.车辙,15.庚青,16.尤侯,17.侵寻,18.监咸,19.廉纤。 十三辙将“8.寒山,9.桓欢,10.先天,18.监咸,19.廉纤”合并为“言前”(各家韵目用字不一样,实质相同); 将“1.东锺,15.庚青”合并为“中东”; 将“5.鱼模”中的“鱼韵”分离出来,合并到十三辙的“一七”辙中; 将“4.齐微”中的“齐韵”分离出来,合并到十三辙的“一七”辙中; 将“6.皆来”中的“皆韵”分离出来,合并到十三辙的“乜斜”辙中。 十三辙比较科学、真实地反映北平话,普通话的语音。比如北平话在明代就没有了闭口韵,因此将闭口韵合并到了“言前”辙中。后来有的学者(非音韵学家)认为十三辙的“中东”辙过于宽泛,又将“庚青”分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十四韵”,为别于十三辙故名“十四韵府,也有人叫“中华新韵”。但也有将《中原音韵》“3.支思”中的“支韵部”独立保留,而把“中东、庚青”合并,这也是十四韵。当然,再细分也就是十五韵,十六韵、十八韵。但在曲艺界十三韵的影响更大一些。 相比较而言,理论上讲十四韵的分法是有道理的,但今日实际创作,很多人还是将“中东、庚青”合并而用。 十八辙的韵目是“麻、波、歌、皆、姑、支、儿、齐、鱼、开、微、豪、侯、寒、痕、唐、庚、东”。其中从十三辙细分出“皆、支、更、儿,鱼”五个韵部”韵部。韵分得越细,颂唱越美。但是“儿”韵与它韵不和谐,独立韵部字数又太少,没有实际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3d630f387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