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与人性的歌唱——细读《百合花》中新媳妇形象 作者:朱 芬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半月)》 2021年第2期 朱 芬 朱芬,江苏省昆山市第二中学教师。 1958年3月,《百合花》于《延河》上发表后当即得到茅盾先生的高度评价:“它是结构谨严,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但同时它又富于抒情诗的风味。”[1]历经六十年的风雨洗礼,《百合花》的主旨终于由“十七年文学”“歌颂军民血肉关系”[2]回归到当下“表现了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3],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明的艺术风格所形成的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终于得到人们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入妙文章本平淡。茹志鹃说过:“我喜欢的短篇小说往往是故事情节非常单纯,但刻画人物的细节很多。”[4]《百合花》也不例外,它情节简洁,但在刻画人物的手段上极尽多角度描写、照应、对比、反复之能事,在简洁中蕴含丰富,在诗语中寄寓深情,展示了通讯员和新媳妇“青春美和人性美”。从表达主旨的角度看,作为次要人物的新媳妇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在第一次借被子时,新媳妇是一个让人失望的灰色人物,作者甚至没有让她直接现身,而是作了暗场处理。“老百姓死封建”,通讯员这句话中的“老百姓”显然就是指不愿借被子的新媳妇。“死封建”是什么意思?根据语境中“我”赞扬借被子的老百姓“觉悟高,又很开通”这句话,“死封建”就是“觉悟高”“很开通”的反义词。“死”与“很”,正反程度的差别是很大的,借被子的不同结果让通讯员和“我”对这里的群众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此时,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出第一次借被子的情形,通讯员见到了这个“正处于爱情的幸福之旋涡中的美神”[5],让一贯不善于和女同志打交道的他更加窘迫,他觉得自己几句吞吞吐吐的话语就应该做通了新媳妇的思想工作,没想到碰了壁,两手空空,这能不让他气恼吗?能不让他对这个有着“很好看”外表的年轻媳妇失望吗?此处给新媳妇留下了一个外表和灵魂不协调的错位,也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当然,这是一次美丽的误会。 在第二次借被子时,经过“我”的一番耐心宣传,新媳妇终于借出了“不知起早熬夜,多干了多少零活”才积攒起来的嫁妆——一床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不借被子,是因为新媳妇暂时还不能理解战争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她很珍视自己的爱情,她忸怩羞涩,她热爱生活,她毕竟是一个新婚三天的少妇,珍惜被子是合情合理的人之常情。一句“抱去吧”,有几分不舍,也应有几分明白“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后的奉献精神。“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夹杂着青年人调皮和不好意思直面通讯员的歉意。“笑”是描写新媳妇形象出现最多的一个表情,仅仅在借被子情节中就有五次,一方面写出了她的善良与矜持,另一方面也与没借被子的误会有关。“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里的“笑”别有内涵。新媳妇听了“我”一番道歉后,一是心里知道不借被子是自己思想觉悟不高的原因而不是通讯员工作不力的过错,如此道歉,她觉得好笑;二是她觉得“我”和通讯员一样都是粗心人,没有注意到“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这些新婚标志,不知道向一个新娘子借一床新婚被子该叫她有多为难;三是她实在不好开口将不愿借被子的原因解释出来。这里的“笑”是善意的自嘲,是青春的调皮,是面对青年异性的羞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42b50c709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