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谎言 在字典中,真实的解释为跟客观事实相符合,而谎言的解释为说话人在知道事实的前提下,通过刻意隐瞒并提供与事实不符的语言信息的行为,在这里我们注意到这二词本质上的不同,那就是是否与事实相符合,那么何为真实的谎言呢?在这里,我认为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事物,那就是误导。 首先提及一下误导的主要媒介——语言,这是人类进行信息交流的基本载体之一。既然作为信息的载体,那么语言在传输过程中也应当遵循信息传输的“信源——信道——信宿”的途径。也就是说,在语言的输出过程中,无论我们是确认了显在的对象还是既定了默认的对象,总之,目的性总是存在的。换而言之,在一般情况下(即除去自言自语以及非正常情况下人的语言),语言的接收方是知道所接收内容是具有目的性的。 因此,在语言传播的过程中,目的性的存在时显然的,且为输出与接收两方所共知。然而,在日常交流的过程中,语言的输出方经常会遇见这样的情况,他想让接收方了解自己输出的信息,出于自身利益或者令接收者更好的接受信息等原因的考虑却不想令接收者知道此信息的输出目的。基于此动机,他将会对此信息进行某种方式的改造,隐藏原有的目的,希望造成接收者对此信息输出目的的误判。这样的语言传播称为目的误导式语言。这里所说的目的误导式语言与谎言是不同的,谎言的特征是所传播的信息本身是与实际的情况不符合的,而目的误导式语言的信息本身是符合实际的情况的,但是信息的目的指向是故意误导的或者模糊不清的。这也就同时符合了真实与谎言的特征。 当我们面对艰难抉择(说真话可能为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好的结果)的时候,目的误导式语言为我们在真实和谎言之间开辟了一条路。 下面引用一段易中天的演讲,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首先说真实。有人说不可能。这年头你还能全说真话,不说假话。我说能,因为我的真实标准是不说假话。有人说,那你说的全部是真话?我说是。他说那不可能,说真话要倒霉的。我说很简单,你觉得这个真话说出来要倒霉的话,你可以不说。康德说一个人所说的必须真实,但是他没有义务把所有的真实都说出来。因此真实的办法很简单,就是你觉得这个真实是不可以说的,你就不说,然后假话你也不说,剩下的全都是真话,这就是真实。” 在这里我举一个较为贴近我们生活的例子。在数学课上,当老师叫你起来回答回家作业的问题时,通常会问:“你是这么做的吗?”而当你的本子一片空白,你又不想欺骗老师时,你可以说:“恩,我也是这么想的。”这个回答并没有从正面回答老师的问题,但也没有涉及欺骗。虽然我没有做作业,但对于这道题我是这么想的。是的,我说的是真实,但不代表我不说的就不会是谎言,在这里会产生言语上的误解,但是并不是我强迫老师误解的,被误导的人在拥有正常理解力的情况下,应自身为其的误解承担责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4bd6d9cb84ae45c3a358c9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