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田野调查方法》课程介绍

时间:2022-04-10 14:25: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研究生《田野调查方法》课程介绍



课程简介:民族学是我校重点学科,田野调查是人类学民族学的核心基础;《田野调查方

法》是一门具有多学科、跨学科特点的实践性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能力、提高其社会研究与服务能力的基础课。规范、扎实的田野训练是培养学生社会文化敏感性和磨练其学术感悟力的重要途径。

田野调查是民族学人类学理论的源头和实验室,也是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收集资料利器,近年来倍受其他学科高度重视,被考古与博物馆学、新闻传媒、民俗学、宗教学、医学与公共卫生、公共政策、历史学旅游学、社会学社会工作、心理学国际政治、艺术学、民族医学建筑学、植物学、动物学等学科积极地借鉴,并成为各个学科专业创新和发展的源泉之一。

课程内容:本课程以人类学民族学理论方法为指导,按照田野调查和社会研究的程序设计

实践教学的内容,注重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意识的培养,不仅仅传授资料收集技巧和工具,更在于激励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各民族各个地方文化特征,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实现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培养并举的目的。

具体内容涵盖田野调查所要经历的全部过程,第一部分按工作先后顺序划分,包括“前期准备→调查课题的选择→调查方案的设计→田野调查的实施→参与观察社会文化现象→结构性和半结构性访谈→各种资料的收集→资料的整理→资料的初步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跟踪调查→修改调查报告”;每一项内容中都包含以往的教学实践案例;每一项内容结束后,都安排相应的实训练习。

教学实践分课堂教学、田野调查实践和网络平台三个层面。

课堂教学主要将人类学理论与田野调查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充分领会民族学人类学理论前沿及其与田野调查的直接联系,介绍田野调查方法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理论,以及学生在学习、科研乃至未来的工作中必备的有用工具和技巧,包括熟悉如何进行田野调查,如何选定研究议题,如何开展研究计划,如何解决田野调查中遇到的一些具体困难等。同时,运用以往学生田野调查资料和案例,使学生在调查经费不足的情况下,观摩学习其他学生的田野调查实践,并协助学生寻找所学理论和方法与自己所学专业的结合点。

田野调查实践将安排学生分小组按不同主题对各自关心的社会现象或问题展开小规模调查练习,以培养学生对田野的感性认识,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调查实践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小型民族志文本或田野调查报告。旨在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自学、总结、反思等方面的能力,在实践中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民族志与田野调查之间的关系,思考学习和调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深层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指导学生从选题、研究设计、调查资料的收集、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到研究报告的撰写等各个环节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系统学习收集资料的技能的同时,发现自己的潜力,培养学术思考的习惯和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

网络教学平台将为本课程教学团队和选课学生群体建立本课程专属的微信群,既方便学

1 / 3


生随时通过网络提问、延伸课堂讨论,又方便教师团队第一时间答疑解惑。其次,我们还将在本课程微信群里分享相关网络资源和本学科的一些相关公众号,实时为选课学生提供最新学科动态。再次,指导学生运用网络进行社会调查,并借助现有的计算机设备和统计软件,化学生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课程特色:1)讲练结合。将学科理论与授课教师自己的田野调查经历结合;带领学生开

展小型实地调查,让学生在社会场景中自主运用所学方法和技巧学习;开展对话式、研讨式和案例教学。2)授课内容新颖、前沿。注重提供相关理论概念、方法、概念工具的中英文术语和相关中英文扩展阅读资料、网络资源。3)重视实践和个性化实用性。通过提供堂上和课后学生的实践练习、网络上下的师生交流和互动,注重为学生提供各种层次的锻炼机会,重视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需求。4优质教师队伍。几乎所有授课教师均在境内外获得博士学位或研修经历,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不同学术训练背景的教师团队将分享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对田野调查的实践经验和理解,让学生充分了解田野调查理论和实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教师团队:本课程具有一支优质、专业、跨学科的教师队伍,几乎所有授课教师均在国内

外获得博士学位,大多数为教授,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所有教师不仅长期站在教学第一线,而且一直坚持行走在乡间田野,在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和创造性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授课对象:田野调查方法是政治学、管理学历史学、旅游学、社会学、社会工作、民族

植物学、人文地理、环境科学等专业学科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对民族学、人类学、文化研究等人文社会科学感兴趣的理工科学生和需要增强、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学生的不二选择。

成绩评定:期末笔试成绩50%,实践成绩50%。



参考书目:《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黄淑娉、龚佩华1996

《文化人类学调查——正确认识社会的方法》(汪宁生1996 《现代社会调查方法》(凤笑天2014

《人类学家在田野参与观察的案例分析》林恩休谟等 编译者:龙菲 徐大慰译) 《民族志:步步深入》 (大卫费特曼,龚建华译,2007 《人类学的询问与记录》 (周云水等译 2009

Robben, Antonius and Jeffrey Sluka (eds). 2006. Ethnographic fieldwork: an anthropological reader.

Oxford: Blackwell.



2 / 3


课程建设团队主要成员



白志红: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人类学博士,博导;负责政治制度与社会组织、社会控制、习惯法、族群关系、传统知识等方面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何明:二级研究员,环境史博士,博导;负责文学艺术包括口传艺术雕刻与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部分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徐菡:民族学在读博士,长期主讲硕士学位基础课《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负责反思教学过程、影视记录技巧、民族志写作、田野伦理等部分。

白永芳: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副教授,长期主讲本科《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理论;负责节庆、人生礼仪、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

马居里:副教授,宗教学硕士,负责宗教信仰(包括万物有灵信仰、巫术等)部分的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

郑宇:教授,民族经济学博士,负责经济体系与经济生活(包括资源占有、食物获取、财产分配、生产协作、物品交换等。

刘永青:民族学在读博士,负责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继嗣、年龄与分层、社会关系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等部分的资料收集与分析。

张雅音:副教授,台湾清华大语言学博士,主要从事少数民族语言研究;负责方言、语言使用和习得、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联等部分的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

崔明昆:教授,民族生态学博士,主要从事民族植物学和民族生态学研究;负责人类生态系统的资料收集与分析,包括如何认识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植物的分类及其阶层系统,植物的名称及其意义,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编目与鉴定等。

杨克诚:副教授,地理信息硕士;负责GIS软件应用、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知识的运用,AreView GISAreGIS地理信息统计分析,以及土地利用示意图、社区(村落)聚落分布图、地形地貌图的绘制等。

陈浩:南开大学社会学博士,负责社会调查研究方法,问卷调查、资料的整理和录入和定量数据的统计分析,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信度测量方法与社会调查中信度的测量方法相结合,并利用网络搜索和在线数据获取等手段收集资料。

3 /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543e9fdaa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