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家》教学随笔 《乡下人家》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一读课题,眼前就会不自主地呈现出一幅幅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家画面。课文正如一幅田园风光的写意画卷:那房前顺着棚架爬上屋檐的碧绿的藤蔓,门前空地上依着时令开放的鲜花和屋后伴着春雨从土里探出头来的嫩笋,那觅食鸡群,那嬉水的小鸭,那乡下人家在门前的树阴下边吃晚,边闲话家常,其乐融融,夜里伴着纺织娘美妙的歌声甜蜜进入梦乡……这一个个自然、和谐的场景,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这是四年级一篇精读课文,在对教材进行切割时,我原本打算第一课时安排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再学习课文后面描写夏和秋的两个自然段,而第二课时则安排学习课文1至4自然段,让学生在第一节课的基础上再次感受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感受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我把这个自已觉得很恰当的设想告诉了办公室的老师。谁知,她们听后发出这样的疑问:“那为什么要先学后面两个自然段呢?”“因为后面两个是描写夏和秋的,比较独立,在第一课时先学掉。如果第二课时上的话,内容太多怕会来不及。”我自以为考虑得很合理。“可是,你这样就把学生束缚住了,如果学生在第一课时就对前面的内容感兴趣,那你怎么办,强制性让他们学后两段吗?” 这个问题倒我没有想过,一时说不出话来。是啊,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就被限制住了。看来,我想得太自我了。 于是,我把第一课时的内容改为: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然后自读自悟,想象画面,最后梳理整合,浓缩场景。第二课时则让学生研读品味,感受乡村生活的美。根据这样的切割,我对教案又进行了修改。 在教学时,我先是让学生欣赏一组乡村图片,回顾课文内容。紧接着抛出问题:你最想去看看哪一道风景?然后跟随着学生去解读那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以乡村主人的身份向游客介绍乡下人家。在交流后结束这堂课的教学。 无论在屋前、院子里还是小河里,无论在春天,夏天还是秋天,无论早上晚上乡下人家的确具有它独特、自然的美。可是很遗憾作者没有写冬天,那么你想象中乡下的冬天是怎样的?(出示图片)其实乡下的冬天也很美,你能把它写下来吗?老师的图片仅供参考,同学们可以大胆想象。 整堂课下来,由于学生表现比较好,所以我觉得没出大的问题。但是,静下心来想想,还是有许多地方做得很不到位: 一、 语文的工具性不强 在学习那一幅幅画面时,学生能根据文字进行想象,说出许多自己的感受。但是由于教师的问题,没有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语言文字带来的美。对重点句子、词语的理解不够到位,没能很好地抓住文本,体现语文味。这也是本堂最大的问题所在。 二、 缺少适时、正确的引领 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如何才能在课堂上及时地抓住学生的生成,或进一步追问或有效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呢?比如在课堂上,学生已经讲到了重点句子: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虽然我心里知道要让学生从“别有风趣、可爱多了”等词中进行理解,并且在此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文眼“乡下风景的独特、迷人”。而在实际操作时,我先让学生说说对这句话感受,面对学生那丰富的回答,我却只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简单的点评,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就这样只带着学生在课文语言所描绘的画面中走过,并没能引导学生再深入到文本中,去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所以,整堂课下来,总觉得是像蜻蜓点水般,在表面匆匆拂过,没有深入。 三、学习方式比较单一 课文中有大大小小八个画面,在具体学习时,以“你最想走进哪一幅画面?”为绳索串起了这八个画面。虽然在学习鸡、鸭两个自然段时稍微改变了一下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边读边圈出动词,同时进行想象,但是总体感觉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是比较单一的。我想如果放得开一些的话,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学习一、两个自然段,然后进行交流。这样,课堂上就会更加丰富一些,学生的参与面也会更广,不过,对教师的要求也就更高了。 虽然这样的课堂还很不成熟,但是经历了这样的过程,让我看到自己的课堂上还有着许许多多的不足之处,要思考,要注意,要改。我想,这就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吧! 无论在屋前、院子里还是小河里,无论在春天,夏天还是秋天,无论早上晚上乡下人家的确具有它独特、自然的美。可是很遗憾作者没有写冬天,那么你想象中乡下的冬天是怎样的?(出示图片)其实乡下的冬天也很美,你能把它写下来吗?老师的图片仅供参考,同学们可以大胆想象。 ︽ 乡 下 人 家 ︾ 教 学 随 笔 荔城街中心小学 汤丽琴 二00七年七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592b94d98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3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