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课堂上的语调变化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学随笔 也说课堂上的语调 福建德化第三实验小学 肖素萍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一篇诗意流淌的散文,是一个处处蕴含美感的地方。教材里感人肺腑的故事、优美简练的语言是美;课堂上师生默契的配合、和谐的互动是美;学生的奇思妙想、意外的生成资源是美。然而我认为最让人直接感受到美的还是教师舒缓有至、张弛有度、掌控自如的语调变化。经常会有人说听某某老师的课很舒服。我想之所以给人舒服之感,除了因为授课老师较高的教学素养、成熟的驾驭课堂能力及睿智的应便能力外。很重要的一方面便是教师授课的语调给人以轻松愉悦之感,听着能融入其中的节奏,身心放松,是一种享受。 音乐为了表达情感需要讲究轻重、强弱、快慢变化。可以说变化正是它的生命。同样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语调变化也是有讲究的。试想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总是语调低沉、慢条斯理地讲课,课堂气氛定沉闷不已,难以激发学生的兴奋点,甚至到最后学生会听得昏昏欲睡。当然,是不是教师铆足了劲、用最大的音量最高亢的语调讲课就能让学生精神振奋,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呢?不然。正所谓物极必反。授课过程中如若语调单一、缺少变化,那么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是有限的,是要被打折扣的。但如果语调变化过于频繁,过于突然,听者转不过弯来,必会大受其累。我认为,授课中轻重缓急、高低快慢、平淡冷静还是舒情激越等语调变化要视教材内容、讲授类别而定,关键是要把握方寸,要得当。 一、创设情境时舒情温柔如吟诗。 导入新课时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是众多老师常用的方法。情境创设是否恰到好处不仅决定了一节课的基调,还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组的每一篇课文都如一首首心灵之歌,唱出了爱的旋律,唱出了人间真情。《穷人》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点明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同时屋外的寒风呼啸和屋内的温暖舒适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描写也侧面烘托了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的品质。教师在课始如若用舒情的语调描述,将达到以读代讲的效果,顺理成章地使学生进入文中故事,对于感悟人物品质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又如《唯一的听众》一课,老妇人为鼓励“我”继续拉小提琴,重拾拉琴的勇气和信心竟谎称自己耳聋。她那诗一般的语言、平静的眼神给了我力量,并且帮助我我走向成功。故事亲切感人、耐人寻味。为把学生带进这样一样唯美的故事中,我在导入环节这样设计:视频播放“我”和老妇人相遇的地方——楼区后的小山上的一片树林画面,画面的木椅上坐着文中那慈祥的老人,并配以优美的小提琴曲。然后“我”深情描述:“同学们,还记得吗?在这片静谧的树林里,有这样一位老人。每天早晨,她都如期而至。静静地坐在木椅上,用心聆听一个小伙子拉小提琴。后来,这个小伙子成了一名优秀的小提琴手,经常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然而,他始终忘不了的却是每天清晨那唯一的听众。”这诗一般的语言,成功地奠定了本课的情感基调并使学生不知不觉陶醉其中,以至后来的抓住 老妇人的语言和眼神来感受她的善良热心、用心良苦变得异常轻松。 二、引导点拨时时亲切冷静如益友。 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并非全然是讲述,更多的是面对学生答错问题时的引导和点拨。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答错、答漏、答偏问题都是在所难免的,此时教师的引导点拨显得尤为重要。当然此时的语调音量不宜过高,这样既是为了保护答题孩子的自尊心,更为了他的进一步思考,以纠正、完善答案。好比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一课中有这么一段话:( “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当我说:“晏子说完这句话后,还故意笑了笑,谁来模仿一下晏子的笑?”时,有一大大咧咧的男孩不假思索地站起来来了个放肆地哈哈大笑,这与文中语境显然不符。我亲切冷静地追问:“孩子,再好好读读,晏子在笑之前说了什么话?承认自己最不中用,心里觉得怪不好意思的,那是一种怎样的笑?”那孩子终于明白了:像他那样不好意思地笑,或者是自嘲的笑。这下再让他来个模仿笑,颇具表演天赋的他果然模仿得入木三分,搏得了阵形阵掌声。 在孩子疑惑时像良师益友一样亲切冷静地给予引导点拨,此乃为师之明智之举也! 三、渲染高潮时高亢激越如鼓点。 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老师必须更加感性,更富有激情。课堂上,一些诸如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语文的教学质量。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她必须地具备正确理解并准确传达不同文章所蕴含的丰富情感:或喜悦悲伤,或低沉忧婉,或激情豪迈的能力。如描述卖火柴的小女孩于大年夜因饥饿、寒冷和痛苦在五次美好的幻象中冻死街头时,教师必须传达的是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对于凡卡这个穷苦的孩子在和他爷爷写信述说自己在老板家饱受虐待的不幸遭遇时,应该让学生感受到的是他的同龄人是多么不幸和无助,拥有这么幸福的童年的孩子们应学会珍惜。不过,在《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在勘测线路时一丝不苟、身先士卒的工作态度缘于他内心坚定的信念:“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他之所以能极尽智慧克服开凿隧道和青龙桥附近陡坡大的困难,他那为国争气的决心是他的原动力;他甚至克服更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强忍女儿亡故、女婿被捕的悲痛,忍辱负重地坚持,更是缘于他那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责任感。所以教师在描述时,在引导学生读书时的深情和激情都是内心由衷迸 发出来的,如声声鼓点渲染情感高潮,詹天佑的高大形象以及民族自豪感地在学生的反复品悟、诵读中不知不觉形成和产生。 渲染情感高潮时,教师尽可以极尽语言功底,释放积蓄的音量高亢激情地描述、朗诵、舒情,如声声鼓点,掷地有声地感染学生、震撼心灵。 四、情感留白时轻声细语如春风。 舞台讲究留白艺术,课堂教学亦如此。俗话说“满则溢”,课堂上适当留白表面是缺憾,却是一种遗憾的美。如《唯一的听众》一课中,描写树林的句子——“树林里静极了。沙沙 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非常优美,我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该句不仅用比喻修辞写出了树林的安静,还渗透“一切景语皆情语” 、“境由心生”的理念,使学生进一步领悟把沙沙的足音比作悠悠的小令是还为形象说明“我”初到树林里兴奋、放松的心情。既然学生的理解已经到位,我便信心满满地让他们模仿说这样的句子。原本充满期待,不料这一任务的提出竟造成了全班意外的冷场。顿时教室和文中的树林一样出奇地安静。于是我轻声补充:“同学们,美丑动静、喜怒哀乐„„不一样的心境,眼里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景象。想想内蒙古的草原、乡村的夜晚、雨后的山林、平静的湖面„„在你特定的心境下它们是什么样的?就说一两句话,足够表达你的心情即可。”终于,短暂的安静之后,有几双小手举起来,起初还是怯生生的。我顺势而导,紧接着不断地有描写环境的优美句子从孩子的嘴里流出。一句比一句精彩:“湖水清澈透明。一阵微风掠过,湖面泛起层层涟漪,就像是一道道美丽的弧线。”“内蒙古草原美丽极了!绿油油的草地一望无垠,小丘上点缀着悠闲吃草的牛羊,远远望去,就像一幅只用线条勾勒不用黑色渲染的水墨画。”“乡村的夜晚是宁静的。哗哗的流水声,和着青蛙呱呱的叫声和偶尔几声犬吠,俨然一首和谐的交响曲。”“雨后的山十分寂静。雨珠从树叶上滴落,发出叮——咚——叮——咚——的声音,好像一场山雨的余韵。”„„神奇了!短暂的留白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何乐而不为呢? 语调,关乎一位教师的谈吐风格,影响着教学的节奏,决定着整节课的成败。让我们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合理调控自身上课语调,让课堂因教师高低有至、快慢结合、抑扬顿挫、收放自如的语调变化焕发灵动的光彩。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2554c1248d7c1c708a145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