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构建跨文化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以延边大学为例

时间:2023-02-15 01:21:5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基于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构建跨文化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以延边大学为例

作者:郭艳春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52



郭艳春

(延边大学,吉林延吉133002

摘要:延边大学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为了进一步体现学校鲜明的民族特色,发挥区位优势,共享多元文化教育资源,明确学校跨文化素质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学科大类平台,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多元文化;特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001-02

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以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共享多元文化教育资源为平台,遵循多元文化教育、创新教育、个性教育和差异性教育等教育理念,强化以人为本的思想,按着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和特色,形成符合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本文结合延边大学多年的教学研究、改革和实践,为民族院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高校长期以专业教育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体制化,过分强调对学生统一要求的单一培养模式,束缚对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高校由于对人才培养模式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注重专业人才共性培养,忽视人的特长和个性发展,抑制学生潜在的创造力,难以实现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为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要。延边大学对跨文化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实践,基于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为适应跨文化特色人才培养的需要,形成了五种人才培养模式。

1.建立了具有双语或多语文化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突出学校多元文化教育人才的培养特色,为培养具有跨文化素质的人才,学校在本科培养方案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环节中,设置跨文化素质教育模块,增加多元文化特色课程。通过跨文化素质教育,实施了双语或多语文化特色的人才培养。

2.构建了“软分割、硬分流、模块制”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改革了教师教育体制与机制,改革了教师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按教师专业化的培养要求以及民族教师的特点,构建了“软分割、硬分流、模块制”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引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卓越教师的培养。使全校18个教师教育专业均能根据民族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培养引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卓越教师。学校建立了“大学+政府+中小学”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协作体和中小学卓越教师“培养+实践+研究+服务+引领”培养模式,为卓越教师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3.构建了“宽口径、厚基础”民族文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依托亚非语言文学、世界史、民族学等重点学科以及朝鲜-韩国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重点学科与


研究机构的优势,创新朝鲜语、朝鲜语言文学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舞蹈学、表演、美术学、绘画、艺术设计等民族文化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宽口径、厚基础”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4.建立了“前期趋同、后期分流”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在理学类、工学类、经管类、农学类、药学类、政治学类、机械类等大类专业中,建立了“前期趋同、后期分流”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课打通,前期不分专业(或专业方向)后期根据社会需要、学生发展要求和学科特点确定专业(或专业方向)的途径,使相关专业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实施了个性化人才的培养。

5.实施中外合作涉外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韩国、日本、美国、朝鲜、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19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培养与交流关系,通过学分互认和共同学位制等教学管理机制,在经济学类、管理学类、语言类、师范类、农学类等专业建立了“3+1”、“2+2”分段或交换培养制。通过中外合作培养,我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涉外型人才。

二、构建“学科教育+特色教育”的课程体系

由于我国高校长期沿袭前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这种共性的人才培养目标至今还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查找地方综合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自身地位不相符合的问题的存在,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办学定位,确定为地方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的服务面向,科学整合和优化课程体系,在特色教育上突出多元文化教育内容,建立“学科教育+特色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1.拓展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夯实大学文化基础。为了进一步夯实大学文化基础,近年来,学校在培养方案修订中,均把通识教育课程作为重点,调整各类课程的内部结构。在通识教育选修课中,增设了多元文化课程模块。大学体育课根据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的教育理念,重新调整课程内容,满足学生兴趣和身体发展要求,学生可以任意选择需要修读的课程;大学外语构建满足学生差异学习需要的课程体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外语基础,任意选择需要修读的课程。

2.打通学科基础课,拓宽专业培养口径。为了构建“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把相近专业的学科基础知识、学科基础实践整合到一起,拓宽了专业培养的口径。学校通过学科主干课程建设计划,在大纲建设、教材建设、课程梯队建设、课程资源建设等几个方面确定了课程建设标准,通过政策引导促进课程建设与改革,在每个专业建设几门学科主干课程。在学科主干课程建设基础上开展了“课程标准化建设”,以提升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为保证学科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学校规定学科基础课必须由高职教师或博士担任课程主讲,必须选用国家优秀教材,必须建设网上辅助教学资源并通过现代教育手段开展教学。

3.积极开展优质课程建设,引领课程发展。学校以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为契机,制定“优质课程建设计划”,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资源建设、条件建设等几方面打造课程的特色与优势,并出台了《延边大学优质课程建设实施办法》、《关于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学科主干课程建设要求》等文件。实施质量工程以来,学校通过国家精品课、省精品课、省优秀课、校优秀课程的建设,使优质课程覆盖全校97%的专业,充分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4.挖掘多元文化特色资源,系统开发多元文化特色课程与教材。为了丰富多元文化教育涵,促进多元文化发展,学校始终把开发多元文化特色课程与编写一流的、富有鲜明民族与区域特色的教材作为建设重点。学校出台了《延边大学多元文化特色课程建设实施办法》,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多元文化特色课程建设。其中专业教育类多元文化特色课程覆盖了全校80%的本科专业。学校编写出版了多部特色教材、自编教材,其中朝鲜语、朝鲜族文化、朝鲜族文


艺术、朝鲜历史、东北亚政治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教材被国内相关专业广泛采用,有些教材被韩国、日本等国家的高校确定为教学参考用书。

三、基于创新教育理念,构建了“课内+课外”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对特色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综合大学的多学科特点,构建了课内教学、课外科研与实践能力训练同步推进的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由课内规定的“实验-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内容构成的体系与课外培养计划的“技能训练-科研活动-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内容构成的各专项体系组成。整合了实践教学内容,搭建了实践教学平台,满足创新性实践教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实践教学资源,提高资源共享率,建立了三级实践教学平台。即:形成了校内综合性创新实践教学平台,校内外基地联动实践教学平台,校地、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平台等实践教学内容构成的平台体系。

四、基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改革了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延边大学早在1992年就提出了绩点学分制的学籍管理制度,以往建立的绩点学分制管理制度,已经不适应学校自身发展和特色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教学控制与教学自由之间寻求适当的平衡点,进一步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了突出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跨文化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为此,学校制定了《延边大学本科学分制改革方案》,《关于制定延边大学本科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延边大学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延边大学本科生学业导师制试行办法》、《延边大学关于校、院(部)二级本科教学管理的实施细则》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有效地保证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0年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改革立项重点课题的研究成果(吉教高[2010]26

作者简介:郭艳春(1971-),女,吉林敦化人,延边大学教务处,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69a9cdeb2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