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论人生》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2-04-11 14:02:2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人生》读后感高三时就见过同学津津有味地啃着季老的书,前一阵才有幸读了一遍《季羡林论人生》。洗练的语言把他隽永的人生感悟展示在我的眼前,读后相见恨晚。通过此书的阅读,对季老的一生有了更多的了解,从中也感悟到了更多。季老六七岁离开家乡,别了母亲投奔叔父,在济南上中学直至考上清华、北大。季老描述当时兴留学热,而上清华的留学机会更大,因而选择了清华西洋系。季老在大学学习勤奋,盼着日后能干出一番事业,好好孝敬身在穷乡僻壤老家的母亲。 然而离家的第二次回家竟是奔自己母亲的丧。离开家乡后,在母亲生前季老只看望过一次母亲,是离家的第一次归家,却亦是奔丧。因而留下了赋得永久的悔书中,季老讲到树欲静而风不在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竟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季老还写到小时侯离家的情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了母亲,他心里会是什么滋味,非有亲身经历者,实难体会。我曾有几次从梦里哭着醒来,尽管此时不但能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能吃上肉;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字就咸菜……季老对母亲的怀念和忏悔跃然纸上,让人不禁为在之震撼:那样的年代,多少家庭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团聚在一起。我们这一代,日子更好了,更应珍惜!大学毕业后,季老先在山东一中学教了一年国文,随之而来的是一次难得的赴德留学机会。

困惑却接踵而至,赴德留学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为自己镀层,可又得抛弃家小。在全家支赴德的情况下,季老选择了追逐自己的梦想。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期间,季老学习勤奋刻苦。三九年二战爆发,德国法西斯野蛮地扩张自己的领土。不久中国被无情地卷入了战争。此期间,每听到一次德国战胜的消息,季老便痛心疾首,夜不能寐,安眠的药从此就缠上了季老。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蕴藏着强烈的思乡之情发人深省:这就是平民中的大师,平凡的人,伟大的心!历经千辛万苦回国后,季老继续着自己的研究工作,直至六六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又将季老卷入苦难之中。透过书中季老对这次浩劫的描述,那些天天喊着打倒某某某口号、随时可能拖着某位老先生上批斗场的革命青年如在眼前,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那一非常时期对知识分子的打击之重。书中,季老说在自己欲服安眠的药轻生时是一次批斗把他从死亡边上拽了回来。我想或许是某种神奇的力量有意留住这位受人敬仰的大师吧!……季老丰富的人生阅历使他难得糊涂,看待人生自有见地。正如季老所说,他有过山重水复的境遇,也有过柳暗花明的时候。想想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面对失意,应坦然处之。书中季老亦提到陶渊明一首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讲得确实很好。书中,季老还讲到世态炎凉,古今如此。言及那些文革青年时,季老说当时自己是个应该被打倒的的对象,自己若是他们不一定会比他们做得好。 在自己如意时,对那些在自己低潮时冷落甚至迫害自己的人能有这份大度,实为不易啊!上述感悟实发自内心。读完《季羡林论人生》,自己明白了很多以前理解并不深刻的道理,诸如子欲养而亲不待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世态炎凉,古今如此等等。或许还有些不够成熟的认识,但我觉得已经足够了,因为它为更深的理解,做了铺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6cd8be150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c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