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与道家哲学的差异性与互补性及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儒道两家,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心理框架和价值系统,相互刺激,相互吸收,推动着民族精神的演进,从而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实际上,儒家的大同理想,内圣外王之学,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主张,以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心态,无不反映出刚健有为、奋进不止的精神。可以说,这是儒家人生哲学的世俗化或大众化。 道家则是另一番景象。它要清心寡欲,见素抱朴,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主张无知、无为、无欲、不争,它贵柔、守雌、主静,不象儒家心中充满“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为人生理想的实现而奋斗不息,而是纯任自然,抿灭主体能力,用“以柔克刚”的办法致胜。用恬淡生活的追求来自娱,来保持品节,这与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相通。 进取与退守 儒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入世的。为了实现人生理想,成为志土仁人,就须“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道家人生态度与儒家迥然相异。他们睥睨万物,“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他们齐是非、齐万物,“游乎尘埃之外”,要做超脱人世的圣人、神人、真人。显而易见,道家人生哲学与儒家人生哲学之间,形成了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关系,在这个执著于现世的人生哲学体系中,包孕着不同的人生态皮:既有积极入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人,也有超然尘外、情欲沉寂、自甘落寞的隐士。正因如此,儒道可以互为补充,成为进退取守皆可从容对待、保持心理平衡的调节剂。 恒常与变动 儒家看到的是稳态的东西,是“经”,是“常”。他们对现实人生的意义持充分肯定的态度。道家看到的是另一面。他们眼中的事物,都是变动不居的,没有质的稳定性。当然,他们也认为有恒定的东西,这恒定的东西便是“无终始”的“道”.这刚好与儒家人生哲学的思维趋向相映成趣。 道家主张要顺应其发展规律,尊重自然界一切生物的自然属性,让其自然得到发展,不去人的改造干扰。可持续发展观,就是一种道家尊重自然的思想的一种延伸,一种具体化,把道家自然的思想实体化。当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正是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出发点,倡导人们更加热爱自然、回归自然,希望人与自然在和谐相处的环境中共同发展。 当今社会,有些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严重扭曲变形,对利益的追求达到了无节制的地步,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一切,牺牲大我。所以“少则得,多则惑”、“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实际上“物极则反”。这是一切的定律。①人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一定的必需生活资料,所以道家并不完全反对人有私利,但是要适可而止。道家的这种思想在现代解决人生问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上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人们要满足欲望,是为了寻求幸福快乐。但是他们力求满足的欲望太多,就得到相反的结果。 儒家的道德伦理学说是儒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形成及发展有其深远影响。“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孝”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一个不“孝”的人,何谈为人,更何谈什么道德品行?儒家的众多关于“孝”的论述,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今社会更应该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儒家的教育思想更多的是一种道德教育,对当代人的价值在于思想价值观的修正。孔子无疑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兴办私学,推动平民教育的发展,“有教无类”的思想可以说是最早的平等教育主张。这种思想对于解决今天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应当有借鉴意义。 儒家的思想,不仅是道德的哲学,生活的哲学,当然还是政治哲学。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政治思想,闪烁着民主、民生的光芒,在历史的变迁中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政治活动。尽管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礼治“的秩序思想、“德治”和“人治”主张,都对当今政治有借鉴意义。 儒道人生哲学的差异和互补,迥异成趣,交相辉映,以其博大精深将永远闪耀在中国传统哲学灿烂的文化星空里,也将影响于当今乃至后世。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6ce903410661ed9ad51f3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