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一把“野”瘾——《索溪峪的“野”》文本解读 作者:石东华 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第5期 《索溪峪的“野”》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曹敬庄。在作者眼里,山野、水野、人野……一个“野”展示了全部情感,乃至灵魂。闲来读读,的确是让人过了一把“野”瘾。当然,这里选为课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互动阅读中感知文本的“野”和作者的“野”,既而让这“野”发散开来,成为一种心境,一种美。本文中笔者结合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与作者深度对话的基础上感知其视角、文笔乃至心境。 一、走近作者视角,感知“野” 对于散文来说,追求的是形散而神不散,然而这篇散文在行文布局上却有点俗套,采用了一种传统结构,即“总分”。为何要这样呢?在作者看来,归根到底还在于索溪峪的特征非常明显,就是“野”。所以作者开篇就指出“走进张家界的索溪峪,脑子里只剩下了一个字:野”,很干脆,很利索,接着围绕“野”写山、水、野物,乃至其中的游客。这种直抒情怀的表达,看似有点程序式,其实作者认为索溪峪的特征太过明显,不需要曲折循环,只需要信手拈来。 如果再进一步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就会发现作者的描写方式是从自然逐步走近自我,从山水到动物,再到游客,一步一步逼近,让人的自然之“野”在自然而然中得以流露,以至于个个都在“返璞归真”中野性十足。这主要是因为有了山水的“野”,动物的“野”,才最终有了人的“野”。 二、走近作者文笔,体验“野” 从语言来看,索溪峪是“野”的,而作者也被感染,其语言更是“野”的。下面笔者从短语、笔触、细节等方面逐一描述其中的“野”。 从短语来看, “断壁悬崖”“拔地而起”“望而生畏”“让人胆颤”“绵亘蜿蜒”……这些词语错落有致,节奏鲜明,就像一个个音符,跳跃在山峰之间。在品读这些短语中,读者能感受到索溪峪的山是“惊险的美”“ 磅礴的美” “ 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感受到索溪峪山峰的千姿百态。 从笔触来看,作者没有局限于传统,而是采用童话手法,让人感知索溪峪的水是具有童话色彩的,是富有感情的,像一个“野孩子” “绕着山奔跑” “撅着屁股” “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从这里可以看出索溪峪的水的“野”性,无拘无束。接着又写到“山路哥哥”,写了他的智慧,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山路哥哥”彰显了溪水的灵性、顽皮,既让笔触充满童话色彩,也让作者内心“野性”难耐。 从细节来看,山上的“野物”,行走的游人,都在索溪峪感染之下充满“野性”。“一只小猴子竟恶作剧地撒起尿来,吓得这位女同胞惊叫一声,慌忙逃走了”“城里戴眼镜的姑娘,一边攀缘,一边大嚼着煮熟的玉米棒;年过花甲的老人,在石块间蹦来跳去,温习着儿时的功课……”从这些细节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动物无拘无束,而游人则彻底放下身份、年龄,尽情地投入到这山水之中,这野性之中,让读者在阅读之中感受到“野”趣横生。 三、走近作者心境,品味“野” “一切景语皆情语。”对于“野”来说,有多种理解,比如野蛮、野外、不受自然约束,等等。这里,笔者把“野”作为文眼,显然追求的是一种自然,一种无拘无束。再稍微留心一下就会发现,在描写山水的过程中,对于“野”字,作者是没有加引号的,而在描写动物、游人之“野”的过程中,则加上了引号,这更能充分表明“野”是自然的,也属于作者内心的一种感受,一种体验。 阅读文本,品析其“野”,就会发现作者也追求“野”,追求心底那种无拘无束的“野”。毕竟景物描写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对作者内心的一种反映。心中有什么,想到什么,自然眼中也会看到什么。索溪峪无论是清秀,还是恬淡,关键在于作者的心境。阅读本文更应该品析其“野”,与作者开展深层次的对话,以便更好地通过“野”实现一种心境的提升。 (作者单位:湖北襄阳市谷城县城关镇城内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75d22e09a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d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