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

时间:2023-03-03 22:03:3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



一位衣衫褴褛、满身污垢的流浪老者,火遍各大视频平台。沈巍因才学惊人而被冠以“流浪大师”称号。

流浪大师走红,究竟戳中了什么痛点?

大师就是流量,流量就是金钱。金钱和网络的结合,容易产生现实的荒诞。相比于网红脸,沈巍极具反差的形象是流量消费的特色菜。为了追逐流量,网红围观直播;为了迅速涨粉,微商癫狂营销。于是,光鲜艳丽的瓜子脸与蓬头垢面同框亮相,堪称奇景啊!

任何过度消费,都会产生伤害。网红们上门追捧,说是钦佩他的才华,其实消费他的身世。人不是橱窗里的商品,别人无权肆意展示。然而,沈先生的正常生活,却没几人考虑起码的尊重!

流量狂欢的背后,是集体无意识地围观。中国人似乎有着强烈的围观特质,鲁迅当年的犀利警示也没能让国人有所改变。拾荒度日却满腹才学,难免引起浅薄地膜拜。有人平常不读书,却不远千里拜“大师”,可笑得很哪!

有时,我们信奉高人有异相。沈巍披发长须,却谈吐不俗,着实容易让人产生联想。一如当年的“犀利哥”,想不掀起网络风暴都难,何况眼前的这位流浪汉还三句不离经典呢?穿上西装就是教授啊!

人大概都有扫地僧情结。当猎奇围观的时候,人们发现沈巍拾荒度日却无丝毫卑微。传统认知中,文化人总给人美好的想象。当年北大才子卖猪肉,舆论便一片哗然。如今流浪汉讲国学,顿时也就闪闪发光。

其实,沈巍所阅读的书籍,大多是初学者所用的现代译注版;对经典的阐释,尽管有些心得,也远称不上深刻和渊博。

不过,他的清醒与自律,难能可贵。他对自己的走红很冷静,依然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依然喜欢读书,没有惊人之语,没有故作高深,反复强调自己不是什么大师。

“大师”之谓,虽是溢美,但平心而论,沈巍面对镜头,风度谦和,谈吐从容;话语逻辑清晰,声音清亮,表达流利;有对事物的自我见解,有对社会责任的思考,的确是一个读了不少书的人。至少,比那些拿鸡汤当学问的人强得多。




关注沈巍,礼失求诸野,是对伪学者的厌倦。百家论坛上,于丹解读的似乎不是论语,而是带有鸡汤味的于氏人生感悟;她讲的似乎也不是儒家文化,而是于家学说。当然,她想开宗立派、弟子三千应该很困难。她不愧是一个深谙传媒的教授,只是对我们学论语没什么益处。

沈巍秒变大师,也是对真大师的渴望。所以,我们欢迎布鞋院士李小文的走红,因为他有纯粹的学问,理应受到“庙堂之高、江湖之远”的共同致敬。

网络疯狂,我们却不能掉入认知的陷阱。

“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并不意味着民间遍布大师,研究所全是小丑。病态的传播,可能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客观判断;社交媒体和算法推荐,也可能影响整个社会的认知。

我们应该记得,传统学问边缘化曾经是可悲的现状。专业课题不谈西方理论依据,大学毕业论文不引西方权威观点,几乎是没人能过关的。西化的话语体系,长期占据主流地位。

一个拾荒者与行人探讨西汉周亚夫、明代王守仁,随口谈论《左传》《诗经》《了凡四训》《菜根谭》就引来众生膜拜,反映的恰恰是我们对传统经典的无知。

所以,真的希望,我们的教育多引导可爱的孩子看看中华民族的来路,我们的专家教授不再动辄西方“某某云”地引经据典……

读书,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真的希望,有一天不再有网红的癫痫,全社会都能崇尚传统经典,崇尚传统学问,崇尚传统智慧。如此,民族幸甚!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791f4a9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9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