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到一年清明时,祭祀市场又迎来了旺季。除了传统的纸钱、香烛,以及“金山”“银山”、“LV”等奢侈品,今年各种祭祀“潮品”又亮相,“海鲜大礼包”、“财富套装”等祭祀用品让人眼花缭乱。“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一条龙,要啥有啥!”有市民感叹,甬城祭祀用品越来越“土豪”。 在我看来,清明节这个传统的节日或多或少还是被当前充满“钱味”的市场行为所玷污了。毕竟,清明的本质是祭祀祖先、寄托哀思、追思亲人,作为一项传承千百年保留下来的习俗,我们后人应该做的,就是原汁原味的继承其精髓,而不是教条的沿用过去的陈规陋习,更不能把祭祖的礼节演化为一种无道德、无节操的商业行为。否则,放任这种低俗的流行,本身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玷污,也是对已逝先祖的玷污。 近年来,清明祭品的种类与花样,的确是越来越多;但公众对此的观感,却并非越来越好。浙江宁波的清明祭品中,便出现不少“潮品”,如财富套装、海鲜礼包等,这显然不是一地独有的景观,而是全国的普遍现象。甚至于在一些地方,祭品的种类更多、花样更新,比如,有给过世老人烧小三、情妇等祭品的,甚至还有烧情趣用品的„„在清明祭品上,如今早已步入“没有最奇葩只有更奇葩”的道路。 本来,清明节就是一个传统节日,有着约定成俗的规定:每到这个时候,后人都应该到祖先的坟上去烧点冥钱、点根蜡烛、放点食品等,以表达对先人的哀思。上千年来,人们都在“气清景明”的节气中,进行“祭之以礼”的追忆活动,为已逝的先人送上思念与敬意。显然,这样的怀念与祭祀,就是很纯粹的一种思念,即便有所求,也无非是希望先人保佑后人身体健康、家族兴旺、子孙有出息等一般简单的诉求。 遗憾的是,奇葩祭品的层出不穷,似乎让清明节的文化变了味。留下的,已经不再是纯粹的怀念,而是充满了庸俗的味道,比如,追赶“潮品”的行为,不仅是一种自娱自乐的举动,也不符合低碳环保的理念;再比如,烧小三、情妇等祭品,则充满了低俗的味道„„可以说,无论是过于商业化的祭品,还是互相攀比的奢华祭品,所表达的,都不再是一种对先人的怀念,而是今人互相之间的一种炫耀与卖弄,这与传统祭祀文化是“相悖”的。 不仅如此,一些奇葩祭品的存在,甚至还有违法的嫌疑。比如如今一些高仿真的冥币,就涉嫌违反《人民币管理条例》与《商业银行法》,因为前者规定,未经批准,禁止在商品上使用人民币图样;而后者同样规定,未经批准,任何单位不得在名称中使用“银行”字样。此外,《殡葬管理条例》也规定,禁止制造、销售封建迷信的丧葬用品„„以此审视可知,一些所谓的奇葩祭品,其实早已游走在违法的轨道。 当然,如果把视角放大到整个社会的层面,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问题。除了那些正规的墓地陵园外,即便是在北京的一些街头巷尾,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人沿用过去不文明祭扫方式的陋习,比如随地焚烧纸钱香烛、破坏草地树木,等等。更别提外省市一些监管薄弱的地方,每逢清明祭祀到来,到处都是焚烧纸钱、燃放鞭炮、乱扔杂物等陈规陋习,既污染了生态环境,也无形中产生了山林火灾和安全事故的隐患。 更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政府部门年年都在宣传“禁鞭、禁燃、禁售”工作,号召大家低碳祭扫,环保先行。但是,在清明节的祭祀市场上,除了传统的纸钱、冥币、香烛等祭祀用品十分热销外,越来越多的新潮祭祀用品日益成为了市民追捧的新宠,比如:“金山”、“银山”、“豪车”、“名包”、“别墅”、“护照”、“机票”、“银行卡”、“财富套装”等等,个个时尚、眩目,让人眼花缭乱。更可气的是,这些奇葩的祭祀用品,不仅占据了祭祀用品的主流,而且成为了大家争相作秀、炫富攀比的重要对象,许多人都争相购买这类祭祀“潮品”,以表达对先人最“虔诚”的敬意。 一直以来,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公众应选择低碳环保的祭祀方式与祭品,早已达成社会共识。遗憾的是,这样的共识,似乎仍然停留在纸面上,不然,奇葩祭品怎会“一山更比一山高”呢?当然,低碳环保的祭祀选择不会自己照进现实,那么社会各界便应共同参与与呵护,对政府部门而言,应根据法律规定对祭品进行规范;对个体而言,应自觉践行低碳环保的意识。唯此,奇葩祭品才不会年复一年地出现,“清明祭祀”也才会少些庸俗多些文化。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7ad9464d0d233d4b04e6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