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情尽在胡笳曲,细读文本字词句 --- 听蒋晶老师执教的《一曲胡笳救孤城》有感 育童小学:冯颖 3月 17日,在“福山外国语小学” 听了蒋晶老师执教的 《一曲胡笳救孤城》 , 又聆听了《怎样细读文本》 的讲座,让我感受到老师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十分到位, 这是备课时应该做到的必要基础。 教师心中有教材, 教学过程就显得那么自然流 畅,那么扎实有效。 记得那堂课上, 在蒋老师的带领下, 学生的学习也有条有理。 蒋老师先是从 课题出发,理解课题中的每一个词语:胡笳、一曲胡笳。解释课题后,了解故事 的背景,紧紧抓住文中的?是一座( )的城?展开整篇文章的教学。紧接着 又扣住了晋阳城怎么会成为一座孤城的呢?朗读课文第二节,抓住 “五万人马、 水泄不通 ”,展开想象当时的场面,归纳成为孤城的原因是:援兵未到、兵力减 弱、粮食减少。 讨论:刘琨着急是因为害怕吗?而是因为什么?加深理解刘琨的 内心活动。 蒋老师在让学生仔细看图片, 说说看到了什么?然而, 刘琨眼中看到 的是什么情景?一声声凄厉的长啸, 使他想到了 “四面楚歌 ”。情感差异的对比中, 想象他的心情:着急、忧愁、无助,通过朗读表现语气。 看得出老师煞费苦心 的安排,就是为了让学生入情入景的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为本文领悟中心难点 作了很好的铺垫。 随着课文的学习, 情景的交融, 朗读交流中体会一曲胡笳救孤 城的原因, 多媒体播放的乐曲, 让学生体会到悦耳动听、 哀伤凄婉的胡笳曲勾起 了匈奴士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展开想象,仿佛听到父母、妻儿的深情 呼唤,更使学生走入文本, 真切体会刘琨的一曲胡笳如同四面楚歌一样瓦解了匈 奴的军心,自然而然在朗读时,也就能流露了这份感情,水到渠成了。 更值得一提的是蒋晶老师善于抓住文章的空白处进行阅读训练、语言训练 课文中刘锟利用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胡笳, 一遍又一遍地吹奏, 勾起了每一个匈 奴士兵的思乡之情, 动摇了他们的军心, 以少胜多。 教学中蒋老师引导学生对胡 笳曲的内容展开充分的想象, 写一写: 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 又是那么哀伤凄 婉,就像是年老的慈母在呼唤久别的孩子: 。又像是年轻的妻 子在思念在外的丈夫: 。还像是年幼的孩子在想念陌生的父 亲: 。学生在饱含深情的字里行间中纷纷表达出了匈奴士兵对 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对理解这个历史故事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以看 得出,这个班的学生想象丰富, 语句表达流畅, 有的还准确地运用的比喻说得头 头是道、生动形象。 说明老师平时对这方面的训练是扎实有效的。 在这堂课上就 能明显地看出, 教师充分抓住了好几个语言训练点, 引导学生时而走进文本, 时 而走向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想象中发散思维,锤炼语言。 但是,整堂课的学习似乎看不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痕迹和学习方法的归纳和点 评。如何从教师心中有数, 渐渐地渗透, 让学生也能学会学习?这是不是值得我 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探究的一个问题?让我们共同努力, 引导学生早日学会学 习!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82b77e255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