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 一曲胡笳救孤城课文简析 沪教版

时间:2023-02-21 04:01:2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34 一曲胡笳救孤城

一、课文简析:

《一曲胡笳救孤城》讲述了刘琨巧用胡笳智退匈奴骑兵的历史故事,赞颂了其面对入侵强敌时的勇敢与智慧。

课文开篇先交代了时代背景,西晋末年,北部边疆很不安宁。在这种情况下,刘琨驻守晋阳城,勇气可嘉,也为下文智退敌兵做了铺垫。

课文接着写匈奴骑兵将晋阳城围了个“水泄不通”,晋阳成了一座“孤城”。此战,敌我力量过于悬殊,晋阳守兵不过两千,而匈奴骑兵则有5万之众。在刘琨沉着指挥下,守城将士“利用有利地势英勇抗击,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尽管如此,由于“援兵未到”,加上“城里兵力减弱,粮食在减少”,“孤城”晋阳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刘琨不能不“急得团团转”。

然后,课文用5个自然段的篇幅,详细描写了一天晚上,刘琨登楼巡察,面对冷月、荒漠……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惊动了匈奴兵营。刘琨由此想起了“四面楚歌”的故事,就让人取来了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胡笳,对着匈奴兵营深情吹奏。刘琨的胡笳曲勾起了匈奴骑兵的思乡情。匈奴将领眼看将士们无心恋战,就连夜撤兵了。

“一首胡笳曲,救了一座孤城,被传为千古佳话。”课文就此戛然而止,显得简洁传神,既交待了故事的结果,又点了题。

《一曲胡笳救孤城》在写法上有如下特色:

1 注重环境描写。故事发生在北部边疆晋阳城,这里是边塞,有“冷月、荒漠、山丘……”再加上五万匈奴骑兵围城,“孤城”这独特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作者也寓情于景,通过环境渲染守城之艰辛、破敌之艰难。

2 抓住典型事例写人。刘琨以两千人马守住晋阳城,使五万匈奴骑兵主动撤走,这绝非一般的以弱敌强、以少胜多,可谓神奇,刘琨这一被历史尘封的英雄人物形象瞬间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刘琨的智慧不但在其爱国,能够不畏强敌,勇守城池,更在于其有着深厚的音乐素养,从自己啸声在匈奴兵营引发骚动而想到“四面楚歌”的故事,从而计上心头,以一曲胡笳勾发匈奴骑兵思乡之情,促其自动退兵。 二、学习建议:

·导入新课 导入方法一:


认识胡笳,导入新课:对胡笳,学生颇感陌生,教师出示胡笳图片及资料,再播放胡笳曲,既可以增进学生对胡笳的了解,又将学生带入到课文情境中,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为之后领悟胡笳退兵之妙埋下了伏笔。

导入方法二:由熟知的成语故事导入

讲述成语故事:闻鸡起舞。故事的主人公之一就是刘琨(学习生字:琨)。今天要学习一篇关于刘琨的课文,课题是《一曲胡笳救孤城》。

·字词教学

本文生字新词较多,建议教学时要抓住字音、字形的重点与难点,分步解决。 通读课文时要做到读正确,字音教学的重点是: 骚扰:读作sāo rǎo

感染:读作ɡǎn rǎn,不能读成ɡǎn lǎn “对策”的“策”是平舌音。 字形教学的重点是:

笳:部首是竹字头,可让学生换部首再组新字;

骚扰:“骚”字右上角是“叉”,“扰”右边是“尤”不是“龙”。 凄婉:“婉”字是形声字,可以让学生换偏旁后再组词,归类记忆效果好。 染:提醒学生右上角是个“九”字。

至于“水泄不通”、“哀伤凄婉”、“千古佳话”等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课文教学进行。 ·阅读教学

1. 借助课题,整体感知。

孤城与胡笳本无联系,但一个“救”字把两者紧紧相连。初读课文,学生明确“孤城”即晋阳,也知道是兵州刺史刘琨用一曲胡笳退了匈奴骑兵。把这两层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就是全文大意。

2.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丰富其学习方式。

本文与多数课文有所不同,课后仅有“学习小建议”,意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课文时,要多考虑学生的学,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读懂、自己学会,同时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建议:

帮助学生根据课题以及课后“学习小建议”,自己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综合各种因素,学生学习的重点可以放在:晋阳怎么成了一座孤城?为什么一曲胡笳能够救一座孤城,刘琨怎么会想到这个计谋的?

这些问题可让学生独立或者小组合作学习解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a20a0a7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