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利率》 ,说课内容分为四大部分: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 三、说 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五、说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利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 99—— 100页的内容。 (二)教材简析 利率与折扣、纳税一样,是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教材 说明储蓄的意义及什么是本金,利息和利率。给出了 2 0 0 7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 存款利率以及利息的计算公式,然后结合实例,计算奶奶存1 0 0 0元的两年定期,到期后 应取回多少钱,说明如何计算利息以及应纳的利息税。为了联系实际,增加感性认识,教材 在做一做中给出一张银行用的存款凭证,请学生根据凭证上的信息计算本金和税后利息。 (三)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 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据此,我制订了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1.了解一些有关利率的初步知识。 2.知道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 3 •会利用利息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教学重难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本单元的重点,结合这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提炼出本 课时的重点是: 理解概念,正确解答有关利息的实际问题。 二、 说教法 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位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 此,教学的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科学合理的教学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 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的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引导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 说学法 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学法是课前搜集资料法,自学法,帮助学生学会在 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 四、 说教学过程 如果说钻研教材, 研究学法, 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的话, 那么, 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学有所获,本节课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 展开: 1、创设情境 ? 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听老师读几条报纸标题。 2005-01-28 来源:华商报 省吃俭用捡破烂,辛辛苦苦十多年攒下的一万多元竟“喂”了老鼠。刚过六十岁的李忠志老 人欲哭无泪。 2011-07-21 来源:河南日报 曹如意苦心攒钱供女上大学,老鼠啃取 6000 元老泪纵横。 2013-01-30 来源:大略网 私房钱被老鼠咬,张大娘怒结心病。 同学们对以上故事有什么感想? 由学生的回答引出储蓄,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储蓄中的利率。 同学们把书翻到 99 页,给大家 5 分钟自学一下利率的相关知识。 请大家带着以下问题是什么 是本金?什么是利息?什么是利率?看书。 2、认识本金、利息、利率; 通过刚才的自学,老师在银行存了 1000 元,这 1000 元叫做什么? 生:本金。 师:对,我们把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一年后我取钱银行多支付 38 块钱,这是什么? 生:利息 师:利息就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通过自学利率是什么?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那好,大家计算一下老师存款的银行利 率是多少? 利息/本金=利率 38/1000=3.8% 3、学习利息税知识: 师:根据我们刚才的学习我们来看一下这道例题。 例题 1:2007年 12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存款利率如下: 存期 三个月 3.33 半年 3.78 一年 4.14 二年 4.68 三年 5.40 王奶奶要存 1000 元请你帮王奶奶算一算存两年后可以取回多少钱? 方法一 方法二 1000 X 4.68% X 2= 93.6(元) 93.6 X 5%= 4.68 (元) 1000+93.6-4.68=1088.92 1000+93.6 (元) =1088.92 X( 1-5%) (元) 3000,存期半年,到期后我们可以 利率( %) 答:两年后老奶奶可以取回 1088.92。 例题 2:我们的手中有一张存款单,自己填写一下,存款 取回多少钱? 方法一 方法二 3000X3.78%X0.5=56.7( 元) 56.7 X 5%= 2.835 (元) 3000+56.7-2.835=3053.865 例题 3:判断 1. 把钱存入银行,只对国家有好处( ) ) 2. 利息=本金X利率X时间( 3. 利息 =税后利息( ) 4. 小结与布置作业 3000+56.7 X( 1-5%) (元) =3053.865 (元) 答:到期后我们可以取回 3053.865 元。 五、说板书设计 这节课的板书非常简单又突出重点,从直观上一目了然。 本金 : 存入银行的钱。 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 (利息 =税后利息 +利息税) 利息 =本金 * 利率* 时间 利率:利息与本金的比值。 (利息 /本金 =利率) 六、教学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86a86fe1a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