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诗文如何做到学以致用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至理名言推动了中国经济发生了突破性的飞跃。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我觉得也有这么一句至理名言,那就是“学以致用”。在大江南北轰轰烈烈进行经典诗文诵读的时候,在学生的诵读诗文时能朗朗上口的时候,引导学生学习经典,运用经典,那样才能使经典诗文的诵读更上一个台阶。在指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实践中,我联系教学实际,重点抓“运用”,使学生对诵读经典诗文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一、分类诵读,加强积累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 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 “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培养人文精神。在小学阶段积累更多的古诗文,不仅能启迪人的心智,而且能净化人的心灵,丰厚人的文化底蕴。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告诉我们:阅读教学要注意三个层次:感悟、积累、运用。作文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加强“双积累”、“两结合”。由此可见而积累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今天的人不愿谈背诵。因为一谈背诵,就有“死记硬背”的嫌疑,怕给人留下“死脑筋,不转圈儿”的印象而受人轻视,遭人嘲笑。所以,即使有哪位切实体会到了背诵的好处,也只能假读书之名而行背诵之实,绝没人敢公然承认“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可是我们不难看出,任何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必须死记硬背一些东西。我们还没听说人类历史上有谁能够不记忆知识而有所创造,有所发展。一切的创造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储备基础上。知识储备哪里来?记忆是最重要的渠道。 我们学校进行经典诗文的诵读,最初读的是“增广贤文”。此类古诗词,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常常是一字惊人。千锤百炼的诗句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和内容,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但整本书,句与句之间,没有内容上的联系,学生在诵读初期,就因为诗句没有连贯性而影响了诵读的速度,影响了诵读的信心。为了找到有效的诵读方法,我把有关的句子归类,让学生抄到“好词佳句”本上。如孝敬父母类的有“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珍惜时间的有“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热爱学习的有:“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与思,毁于随”“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教学中,通过先分类,然后通过引导学生领略诗韵、再现诗境,从而达到激情诵诗、积累背诗的目的,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最佳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分类的诵读,学生积累的经典名句速度快了,记忆提高了。那精练的词句、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谐的意境等多种鲜活的知识营养犹如吃下很多味道甜美的东西,化作强大的精神能量充实到学生的体内,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诵读的意义。可以说颂读经典诗文可以让孩子心性宁静而志远,给孩子打下深厚的文化根基,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同时也养成了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把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引用经典名言 众所周知,中华古诗文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泱泱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语言文字训练最丰厚的载体。怎样在完成语文教学的时候让学生灵活运用积累的名句?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感人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本课语言通俗易懂,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无论是从能力还是情感上,都是学生学习的一篇优秀课文。在课文的结尾,有那么一段话“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讲解完课文后,我让学生反复研读这段文字,让学生思考“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有学生说:“我懂得了这位母亲不仅是伟大,而且很坚强。把自己的身心全部投到儿子身上。即使自己已经病入膏肓,也仍然不断地鼓励儿子要好好活着。”也有学生说;“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妈妈的爱比天高,比海还深。尤其是文中妈妈说的一句话:‘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让我特别感动。”为了让学生运用经典概括自己的感受,我引导学生:“能在谈自己感受的时候引用一些经典名言吗?” 思考片刻,学生答到:“这位母亲不仅是伟大,而且很坚强。为了使儿子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热爱。即使自己已经病入膏肓,仍然不断地鼓励儿子要好好活着。真可谓‘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早知道母亲那么早离开我们,我应该好好对待母亲”。还有的学生这样答:“‘早把甘旨勤奉养,夕阳光阴不多时’,妈妈的爱比天高,比海深,如果母亲在世时我不要母亲那么费心就好了。” 另外,在《田忌赛马》一课中,学生也能用“成名每在穷苦日,败事多因得意时”一句经典名言概括秦魏王的失败。真可谓“短小精悍,字字珠玑,一字惊人”。把握课文的主旨,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经典名句,难道不能达到“用以促学”的目的吗?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灵活运用经典 “语文水平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句话用在经典名句的运用上,我觉得也很有哲理性。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一直运用以下的方法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运用经典,体会经典的魅力。 1. 古诗自配乐诵读 在古曲新唱流行于网络、影视的今天,我在上语文课的时候,把古曲新唱的方法运用在语文教学上,如在讲授《赠汪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背诵此古诗,我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曲调来给此诗谱曲。学生不但能唱出来,还以独唱,合唱,小组唱的形式来体现自己的创作。 2. 以旧创新成就新诗 在我们的眼里,写诗也是一项知识含量很高的工作,而在十一二岁的孩子眼里,更觉得写诗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在“旧诗的基础上稍加改动,成就自己的新诗”,这就是我对学生“作诗”的要求。要知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哪怕你只改一个字,也是你自己的作品。在如此低的要求下,学生的“大作”纷纷出炉。虽然在我们成人看来,那些根本称不上“诗”,但如此一鼓励,在班级上一展示,不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诵读古诗,而且激发了学生创作的勇气,实现了“太空上行走一小步,就是科学一大步”的伟大宏图。 3. 习作过程运用名句 要使文章有文采,并有文化底蕴,其中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就是恰当地运用古诗词的名句为己所用。把古诗词名句贯穿文中,利用它的独特魅力来修饰语句。在习作指导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根据文章需要,在文章的开头、中间或结尾,视情用上合适的经典名句。 如我班学生邱琳婷在《别了,母校》一文的开头是这样写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已经是一名六年级的学生,即将毕业,心存离别的不舍。舍不得,教育我们,为我们付出很多心血的老师;舍不得,轻深似海的同学们,舍不得,我们那快乐的日子。古诗词这一源头活水,汩汩地给学生的习作注入甘甜的芳醇。不但使文章更加生动,还可以为学生写作找到了强有力的后盾。而黄嘉莹同学在《别了,母校》一文中,在刻画了老师之后是这样结尾的:顿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窗外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刮着,但我的心里暖烘烘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就是黄老师,用心血和汗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国家栋梁的黄老师。如此写法,用古诗词结束全文,利用它富于哲理加以总结的特性,为文章增色不少,给人以美感,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在古诗这片姹紫嫣红的百花园里,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之倾倒,为之陶醉。 “ 腹有诗书气自华 ” ,引领孩子徜徉在古诗的海洋里,结合教学实际,诵经典、用经典,在“诵”中加强记忆,在“用”中提高兴趣,何乐而不为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8a0bce496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