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宋之问贬为越州长史,离京赴越。《新唐书》中记载他 颇自力为政,穷历剡溪,置酒赋,流布京师,人人传讽。 《纪事》说: 之问贬黜放还,至江南,游灵隐寺,夜月极明,长廊行吟曰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可见,这首《灵隐寺》是他途中经过杭州,游灵隐寺时所作。此时,宋之问宫廷文人的身份早已结束,较之首次贬逐时所作的诗歌,更为清新雄壮,甚至还带有一些出世的洒脱。 文学 鹫岭郁岧峣 , 鹫岭 本为印度灵鹫山的简称,印度高僧慧理说杭州的武林山就好像是灵鹫飞到杭州,后此处的山峰就称为 飞来峰 ,诗中的 鹫岭 也就借指灵隐寺了。这一句从大处着笔,形容了飞来峰的高峻葱郁。 龙宫锁寂寥 , 龙宫 化用了龙王请佛入龙宫说法的佛教故事,此处借指灵隐寺。 锁寂寥 用一个 锁 字形象地突出了灵隐寺中的清静。这两句诗,先从大处起笔描写了飞来峰,即灵隐寺的周边环境,再慢慢地聚焦到一点上来描写了灵隐寺。 1 下面的两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从灵隐寺的楼阁上可以眺望大海日出时的壮景,灵隐寺的寺门又正对着钱塘江汹涌的潮水,对仗工整,气势雄壮,在描绘实景的同时又增加了景物的层次,给人带来雄壮的感受。这两句诗传唱极广,前人评价为 气韵生动,境界幽远 。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是吟咏桂的名句,当为根据灵隐寺每到金秋时节便有桂子从月宫中落下的传说加以想象而成的,构思也相当绝妙。月宫中的桂子从天外飘下,寺庙中的香火从人间飘到了天外,天上人间仿佛都是相通的,显出了佛教圣地的神秘色彩。 第二联和第三联描写的是诗人在灵隐寺中见到的景色,第二联是实景,第三联是想象之景,是虚景。这两联虚实结合,更能显出灵隐寺之神秘。下面两联则是诗人离开灵隐寺的途中见到的景色。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形容诗人跋山涉水之艰辛。这一联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诗人不分远近地时而登塔,时而寻找名泉的游览过程。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这一联是诗人在登塔取泉的过程中见到的深秋美景,山花迎着薄霜开放,树叶虽逢细冰而未凋。此处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虽遭受贬黜却仍然坚强。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这一联是诗人自述一直以来就爱好奇山异水,因其可以洗涤尘世中的烦恼和喧嚣。在灵隐寺的游览也涤尽了诗人心中的烦恼。最后一联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是写诗人还打算去浙江的天台山游览石桥。天台山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天台山的梄溪上有石桥,下为陡峭山涧。全诗在诗人想象的游览情景中结束,构思2 新颖,且以诗人对另一佛教胜景的向往, 反衬出在灵隐寺游览时的意犹未尽,还带有一些出世归隐的向往。 整首诗按照诗人游览的路线展开描写,第一联,从外部环境飞来峰入手,接着写到灵隐寺,第二、三两联写的是灵隐寺中的景色,四、五两联是从灵隐寺出来见到的景色,最后两联是诗人离开时的感想和打算。思路清晰顺畅,语言凝练自然,描写了灵隐寺及其附近一带的奇丽光,并在诗歌的结尾稍稍表示出了他出世归隐的意向。全诗意境开阔,构思奇妙,景色描写清丽淡远,开启了唐代山水诗的道路。 名家点评 邢昉:宏丽巍峨,初唐之杰,不必辨为骆、为宋。(《唐风定》) 孟棨:宋考功以事累贬黜,后放还,至江南游灵隐寺,夜月极明,长廊吟行,且为诗曰: 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 第二联搜奇思,终不如意。有老僧点长明灯,坐大禅床,问曰: 少年夜夕久不寐,而吟讽甚苦何也? 之问答曰: 弟子业诗,适偶欲题此寺,而兴思不属。 僧曰: 试吟上联。 即吟与听之。再三吟讽,因曰: 何不云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 之问愕然,讶其遒丽。迟明更访之,则不复见矣。寺僧有知者,曰 此骆宾王也。 (《本事诗》)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99a43a8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