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终人散 与诗词的相遇为何总是“久别重逢” 诗歌的真善美是渗透到她心里去的。武亦姝的谦逊不是装出来的,而是有诗意在她心中。同样在诗词大会上震惊四座的,还有13岁的初中生侯尤雯和16岁的姜闻页。同样是参赛选手的北大博士陈更不由地感叹:”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几位中学生的出彩表现,无疑给了人们一个惊喜,也引发了对当下传统文化教育的更多期待。然而,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特级教师黄荣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却直截了当地说:”武亦姝只是个例,她的成功更多取决于自己长期以来的内在渴求,与外界关联不大。作为武亦姝的老师,黄荣华对古诗词等传统文化与应试教育的冲突表达出极大的担忧。《文汇报》几年前的一篇报道显示,在上海的一次中学古诗文教学研讨会中,黄荣华等多位沪上名师纷纷感慨,中小学语文教育长期以来受应试思维影响,已经形成了一套”自给自足的考试知识,用于授课、考试、编写各种教学指导书,甚至影响到教材编写。这一沉疴表现在阅读教学中,就是罔顾文本个性,用”现成的”考试知识来解读文本,这在古代诗文的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纵观2016年各省市高考试卷,在满分150分语文科目中,涉及古诗词的分值仅6-8分。在不少学生和家长的眼中,去背诵大纲里所有的诗词篇目去争这6-8分,倒不如多做几道理化题目来得”经济实惠。姜朝晖认为,应试为主要价值取向的学习,一是学生很少有时间去学这些”无用之学,二是即便应试有一定内容涉及,大都出于考试目的,停留在机械记忆层面,学生很难让诗词文化入心,因此很难去感受诗词文化之美。在升学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很多老师固守着”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容易拿分怎么教,应试思维模式导致了古诗文被沦为”语言材料,背离了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在学生武亦姝摘取冠军之后,黄荣华仍旧在努力发声:让古诗文的教学离开”应试化的教育模式,让传统文化在课堂上释放出真正的魅力。腹有诗书 方能宠辱不惊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而诗词修养就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文化化人 艺术养心,古典诗词,不仅具有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还包含着中国传统的审美价值体系。我们在诗歌的代代吟诵中锻造着民族性格,在诗词的表情达意中汲取着处世经验,在诗词的熏陶中使生命个体具备艺术的鉴赏力和创造力。作为多年研究基础教育的学者,姜朝晖说,古代诗词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和集大成,诗词背后的美学意蕴对孩子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增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中国诗词大会》火了,书店里的《唐诗三百首》被抢购一空。在家长的追捧下,学生们在接受这种”看似无用的教育时,到底有多少人能够体会到它的韵味?也许,40岁的白茹云,体会得会更深。这位来自河北的普通农村妇女,正在与死神争夺生命,而在背后支撑她的,正是来自传统文化、古典诗词浸入骨髓的力量;诗词大会舞台上的刹那芳华,远远遮掩不住她内心的光芒。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开学典礼上,武亦姝发言说,人生的诗意隐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等待人们去发现,为人们涵养一颗诗心。三四岁始习古诗文,五六岁热情逐增,尔后十几年热情依旧。在诗词的浸染下,16岁的武亦姝内心平和,沉静。在《中国诗词大会》结束后,她和家人拒绝了所有采访。而这样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该如何在应试夹缝中培育?姜朝晖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加强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要放到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高度去认识;学校教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bbaaa2612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