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经济影响的文献综述

时间:2022-12-18 21:23:2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疫情对经济影响的文献综述

(山西财经大学)

一、从不同角度看疫情对经济带来的影响

滕泰、刘哲等运用预测模型,详细的分析并得出了各个产业、不同行业的季度以及上半年的增速预测,认为服务业受冲击最严重,但是总体保持乐观态度。

程实、钱智俊从长短期的就不同视角来分析疫情对新兴产业的影响,短期来看疫情对中国新兴产业的供给侧带来两轮冲击(内部压力和外部挑战),长期来看需求侧和资金侧将有机遇。

任泽平通过运用大量的数据和衡量指标从宏观、中观、微观以及资本市场四个层面来分析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且将本次疫情与2003年非典进行了比较,认为本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将大于2003年非典。

中信证券运用进出口方面数据以及一些主要经济体的近期表现分析了疫情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并且从产业转移的角度认为部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将形成产业转移,要关注产业链上下游影响。

戴康(广发策略)从全球疫情视角来分析对中国产业链的影响,指出疫情在全球发酵,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从一个事件冲击演变成链条传导,由需求蔓延至供给;从供需两个视角分析了全球价值链变动对中国具体产业的影响和路径。

张红宇从三农角度入手,详细分析了新冠疫情对农业农村的经济影响,提出在农业农村领域的不同环节、不同环境中危机管理的极端重要性。

沈国兵指出此次疫情下我国的内外部经贸环境更加严峻,与 2003 非典时有着很大的不同。疫情已给我国外贸和就业以及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带来严重不利的冲击,需要保持中国出口增长,以支撑进口和就业增长,平稳产业链。

刘俏(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从中国经济核心逻辑发生变化这一角度入手,分析指出制定疫后经济复苏政策时,侧重点应该放置在对冲疫情对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影响方面。

刘元春总结了各家对于疫情对一季度经济增速和全年经济增速的假设性预测,认为疫情打来的经济损失有很大不确定性,各个团队没有很好的考虑到中长期变化,提出政策选择需要新的框架。

陆挺直接从纾困政策这个方向入手,认为以货币和财政来区分政策制定的理念不适合中国国情,面对疫情冲击,真正需要把握的平衡是在需求刺激政策和纾困政策之间。

刘世锦指出全球经济衰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可低估,对现阶段的中国经济,不论是短期内应对疫情冲击稳增长,还是未来一个时期保持中速增长,着眼点、立足点都应转到结构性潜能。

李奇霖从金融危机的视角来研究疫情对美国资本市场的影响,指出流动性危机的根源是金融市场的高杠杆加之负面情绪的爆发,现金缺乏的结构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美联储救市的逻辑是给予流动性支持,他认为疫情控制后,美元慌还会重来。

刘利刚指出受新冠肺炎影响,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经济衰退明显,但还不至于发生金融危机,认为中国经济的复苏受制于经济政策目标和政策刺激。

郑永年用犀利的语言指出以中国目前的发展来看,更应该给老百姓发钱而不是消费券,而土地这种生产要素流动自由在促进GDP增长同时会损害农民利益,文章还提出软基建即社会治理的重要性,而简单的新基建并不能够从基础上拯救经济。

王庆指出疫情的冲击使得全球资本市场巨幅波动,全球当前正在经历两类冲击,一个是公共卫生冲击,另一个是宏观经济冲击,冲击的叠加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指出美国资本市场内在的脆弱性使得资本市场价格出现了非常剧烈的反应,而我国资本市场基本面相对乐观。

彭文生指出疫情对各国的影响存在差别,在中国供给冲击更大、欧美主要是需求冲击、美国叠加金融冲击。这次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周期或是金融周期下行压力。应对疫情的两个关键词应该是民生导向、阶段性,政策应对不应该加大宏观经济的中长期不平衡。


中金点睛用情景分析的框架,对国内+海外疫情对增长的影响做了综合评估,分析指出国内和海外疫情的影响叠加,在基准情形下可能对我国全年增长造成约4个百分点的负面影响,在较悲观情形下影响可能达5-6个百分点。 二、疫情对某产业的影响和冲击

刘志彪认为本次疫情对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产生了不可逆的负面影响,并且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大于生活性服务业的影响。

中信证券指出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占比比较高,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受疫情影响较大,可能发生转移。

刘俏(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指出疫情从需求端直接冲击第三产业,然后波及到供给端,受冲击最严重的交通运输仓储、批发零售、旅游、住宿、餐饮、线下娱乐、农林渔牧等行业。 张红宇用定性分析法分析指出随着疫情发展持续,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影响将呈现全方位态势,并且会影响脱贫攻坚的实现难度。

上海高金研究指出若疫情进一步在欧盟、美国等主要经济体蔓延,则将对我国的机电、运输、化工、家具玩具、光学钟表、医疗设备、纺织品等行业造成较为严重的普遍性影响;在债券市场,需重点关注交通运输行业、汽车制造和化工行业信用债风险。 三、应对疫情的政策建议梳理

刘志彪基于疫情防控提出了预防性、前瞻性的产业发展政策,主要涉及公共服务业建设、新基建、中小企业生存、逆全球化趋势等几个方面。

滕泰、刘哲等主要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角度来提出疫情受控后的政策建议,认为货币政策要解放思想,财政政策要打开收支空间,提出要抓住时机进行市场化改革。

任泽平通过详细分析以及将本次疫情与2003年非典相比较,从短期和长期两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短期措施主要是运用宏观政策和社会性政策来救急,长期政策则是聚焦于改革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

张红宇从宏观视角提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健康运行的应对之策,近期来看,要强化流通管理,保障农村供给和农民务工;远期来看,要强化农产品的生产、供给、储备问题,促进农民增收,加强乡村治理;从管理来看,强化农村的危机管理意识,构建危机管理机制,提升危机管理能力。

沈国兵认为应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来稳出口、维护供应链,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来稳企业稳就业,通过提升营商环境、投资便利化来稳外资,开拓市场。

刘俏(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基于对疫情经济影响和中国经济核心逻辑变化的分析,提出了疫后中国的经济政策建议,主要有基建与新型基建、持续为企业减税、补贴低收入群体三方面,还进一步指出实行财政政策的资金保证——政府要积极探索多样融资渠道。

刘元春科学评估了当前环境与2008年的区别以及四万亿刺激计划带来的结果,提出要理性评估各种刺激计划,进一步指出简单的新基建无法解决问题,还可能产生负面效果,要设计有弹性的、多元组合的扩张政策,不仅要确定基准,还要坚持长短期相结合。

陆挺通过对信贷、税收优惠、家庭和企业补贴、社会福利和其他方面的纾困政策的国际比较,指出我国要取长补短、借鉴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合我国的纾困政策,从补贴和转移支付、流动性提供以及需求刺激方面指出我国该怎么做,认为我国政府可制定一个相当于年度GDP总量7%-10%的综合纾困和刺激计划。

刘世锦认为相对于短期刺激政策,应该推出一些新的改革措施,把中国经济增长的潜能释放出来,加快建设都市圈是一个必然选项,同时指出深化改革的机制很重要,应该坚持顶层设计、基层试验。

上海高金研究认为在内外疫情双重压力下,采取经济刺激手段必不可免,但是刺激力度要合适、结构要合理。

姜超宏观债券研究指出目前国内的疫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因而疫情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冲击主要在外需层面。为应对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关键在于扩大内需,中国政府明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本轮政策的重心,还要通过减税补贴支撑消费。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bd07bb174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