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明妃身在外,一意寄中原——《咏怀古迹(之三)》中昭君形象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明妃身在外,一意寄中原 ——《咏怀古迹(其三)》中的昭君形象 王昭君的故事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了男性的书写视角,在史传文本中还算保留了史事的基本面貌。结合《汉书》所载,基本史实是:王昭君本为汉元帝的宫女之一,也称明妃。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求美人为阏氏以和亲,昭君自请嫁匈奴。入匈奴后,生一男,呼韩邪死,前阏氏子代立,求归。成帝命从胡俗,复为后单于阏氏,生二女。王昭君最终死在匈奴,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 如果就此而言,故事并不复杂,从官方到了民间,传说演绎下来,就大不一样了。如东晋孔衍《琴操》中的解题部分就讲述了一个较为离谱的故事,王昭君的怨妇形象呼之已出。王昭君是齐国王襄之女,因其貌美而被选入宫,呆了五六年,被无视后不饰装扮而进一步为汉元帝所忽略。正值单于使者来朝贺,昭君心有怨怒,精心打扮出场而闪耀其中。汉元帝欲以一女赐单于,昭君自愿前往,元帝悔之晚矣。昭君至匈奴,心思不乐,情系故土。儿子继位为单于,欲娶母,昭君吞药自杀。这个故事有两点值得注意:一点是昭君的怨旷,成为“自请”的原因;二是昭君再为阏氏的改编,因恐乱伦而自杀的结局变化。乐府诗《昭君怨》则以韵语述说远嫁异域的情怀,颇有些“身在虏营心在汉”的倾向。《琴操》所提供的叙事框架和抒情指向对于后来的诗歌、小说、戏曲都有不小的影响。 写着写着,王昭君远嫁匈奴的过程变得更加复杂起来,“小人当道”成为她没被皇帝及时宠幸的重要因由。托名为葛洪的《西京杂记》“画工弃世”条云:“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付,举止优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这段故事显然是横生枝节了,毛延寿等画工的出场减低了汉元帝的负面影响,从画图到真人,这个变化也衍生了“小人”与“美人”的关系的确立。毛延寿更是成了名垂千古的唾骂对象,只有王安石这位“拗相公”为之声援,这都是后话了。 石崇的《王明君辞并序》中的“序”改变了一个背景,《汉书》中匈奴并不强盛,而这里则“匈奴盛”,和亲就成为迫不得已的选择了。“辞”则反复叙说远嫁后的思乡之情,这与我们安土重迁的观念有关,也让读者觉得昭君出塞是件很悲催的事情。 以上是杜甫之前关于王昭君故事的大致轮廓,现在我们再来看杜甫的这首诗。首联显然 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是因地及人,引出话题。颔联则以紫台与朔漠对举,突出王昭君在汉胡两地身份之变化,感念她客死异域的结局。颈联则确定了主旨,上句承《西京杂记》之故事,以一个片段生发思考;下句则道出其结局的内涵,即“归汉”的渴望。尾联则强化主题,由《昭君怨》生发出逢时不遇的话题。这首诗融入诗人最深的体会之处是颔联,思及自身的漂泊想到同样生于此地的昭君,老杜必然生发出无限感慨。“一去”与“独留”表现出强烈的孤独感,紫台到朔漠昭示着路途的遥远,黄昏下的青冢隐映出无限凄凉,行路者心态的变化则蕴含其中,为阅读者提供了一个敞开的思想空间。性别不同,遭遇相同,这也是男性文学家书写“香草美人”意象的渊源,屈原、司马迁、曹植、陆机、杜甫、温庭筠等人莫不如此。颈联则重在写事,由事牵连出王昭君的故国之情,可算是全诗最为关键的句子,具有议论之特色,这里包含了对昭君出塞原因的思考,对于昭君命殒异域的思考,承上又能启下。这也符合七律的特征,中间两联既能对仗工稳,又成为全诗的核心部分,具有了承、转的书写意义。这样,首联起、颔联承、颈联转、尾联合,自然联接,符合规矩又不着痕迹,这也是杜甫被称为诗圣的一个支点,即圣于诗者,从艺术技巧而言的。至于他是诗人中的圣人,大概是从思想层面命名的,杜甫有责任感、有担当。这告诉我们:只有具有悲天悯人情怀者才可能成为大诗人。 李白也写过《王昭君》:“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抓住细节写离别,以胡汉之分写离别之意,新意无多。老杜之后,在诗歌中以王昭君为主题的自然不少,如储光羲《明妃曲》(其三):“日暮惊沙乱雪飞,傍人相劝易罗衣。强来前殿看歌舞,共待单于夜猎归。”篇幅甚短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王叡有《解昭君怨》,诗云:“莫怨工人丑画身,莫嫌明主遣和亲。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句中亦有自己的见解,远赴他乡反而改变了沉寂皇宫的命运,只是还存在着汉室和胡虏的区别。接踵了杜甫的议论色彩而能自出机抒的自然是王安石,虽然他的《明妃曲》也接踵老杜说明妃“可怜着尽汉宫衣”、“只有年年鸿雁飞”,着眼处却并不在此。“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这些句子见出了王荆公独特的视角,前一句是说天生丽质的王昭君岂是画工能模仿出来的,神韵天成只能见真面目方可下断语。后一句则超越地域、超越种族道出了女性共有的现象,盛极必衰是一个永恒的真理。至于此,昭君出塞与文姬归汉虽是两种结局却合二为一了,虽然一个是因和亲而去的,一个是被掳掠而去的。 元明杂剧中写王昭君的自然不少,最有名的自然是马致远的《汉宫秋》。这部作品结合诸家之长铺排了凄凉的底色,渲染了老杜诗的颈联书写,他给了汉元帝后悔的机会,也及时“发现”了王昭君的美貌,可是在强大的匈奴面前只好忍痛割爱,昭君也就成了牺牲品。成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c082a750a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