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江城子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赏析 公元年暮春(史料记载为元丰二年三月)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其时,词人在徐州任职仅两年。他长年在外为官,南北辗转,踪迹不定,飘如浮萍。这种颠沛流离的官宦生涯,使他很是伤感,自视为天涯流落之人。这次奉命调往湖州,天涯流落之感更加深重。赴任途中,苏轼百感交集,挥笔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江城子·别徐州》。词人抒发了对徐州风物人情的无限留恋之情,将积郁的愁思注入徐州的景物之中,在离愁别绪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 词的上片首句以深邃的感叹发端,直抒天涯逃难的伤感之情——我这个“天涯逃难”之人愁思茫茫,无穷无尽。接下来瞄准题旨,抒发猝然调离徐州的感叹。“既相见,却匆匆”,与徐州刚刚相见,却又匆匆初恋。句中蕴含对徐州憧憬难舍之情——惋惜、伤感、痛心,百味杂陈。词人难舍徐州,实际上就是难舍徐州的友人。故词人将“佳人”导入。这一人物形象,表面认为就是假戏真做之中的情人,实则就是徐州友人乃至徐州的化身。词人筹钱与假戏真做情人乍可逢又别的情景——“联手佳人,和泪折残红”,极言初恋徐州的感慨。即将初恋的`情侣,两手相拖,泣下沾襟,八折落红相送,欤物伤怀,情思愈发爱恋,只身不忍心离开。这种情侣之间不能自已肺腑的初恋,正是词人初恋徐州的生动真实写照,同时精妙点出来词人初恋徐州启程至湖州就任的时间。“为问东风余几许?春四纵在,与谁同!”末三句由残红M18x至残春,因初恋之容易,词人何况春风还剩多少?即使春光仍在,我孤身返回徐州,存有谁与我共大赏春色呢!词人用直截了当抑郁症的笔触,整体表现了初恋徐州后的孤独伤感,对徐州的极其憧憬之情,溢于言表,感人至深。 词的下片即景抒情,寓情于景,将上片之情具象化,纵深化,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相融。首句“隋堤三月水溶溶”,是“物中有我”之景——暮春三月,隋堤之中,春水溶溶,悠然东去。而词人绵绵的悲思离愁与春水相融,浩茫无涯。“背归鸿,去吴中”,是“我中有物”之景——词人离开徐州故土,南去吴中湖州。而春光明媚,鸿雁北归故居,词人却与雁阵反向而行,人不如鸿之叹跃然纸上,意极沉痛。后五句,则是“物我相融”之景——词人不忍离去,虽去程已远,仍频频回首,北望彭城(徐州),只见清澈的泗水脉脉流去,通向徐州;词人顿生奇想,托清泗流水把千滴相思之泪寄往徐州,无奈楚江(泗水)东流,相思难寄,令词人怅然若失。在这几句中,词人徘徊不前的行踪、依恋徐州的情感,徐州望而不见的幻影、泗水东流难寄的无情,相互交融,物我难分。这种艺术手法,意象丰富,虚实相间,把抽象的离愁别恨转化成触手可及的具象,显得格外深痛、哀婉。词人千滴相思之泪,楚江浩荡东去之水,交织成悠长的叹息,在读者心头久久萦绕,令人肝肠寸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cabe256fc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