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试赏李白“月” 作者:陈明 黄丽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6年第04期 李白是一位伟大的天才诗人。他自信、狂傲、豪放、洒脱,有着一颗浪漫的心,对“月”有着狂热的喜爱,几乎无诗不“月”。在他笔下,“月”千姿百态,空灵飘逸,意蕴丰富,情思万种。它犹如李白的知心朋友,“与人万里长相随”,唤起诗人不尽的诗兴和灵感。寻象观意,“月”是李白的情感寄托,是他的知心朋友,是他的理想抱负,象征着高洁的情操,见证着历史的盛衰。 一、“月”是李白的情感寄托,倾听着他的喜怒哀乐 在李白的许多诗篇中,“月”表现了诗人对故乡、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诗人常年漂泊在外,夜深人静,思乡之情萦绕心头,难以排遣,尤其在月圆之夜,这种思念就更加强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诗人没有新颖奇特的想象,也没有华丽的辞藻,只用叙述的语气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远客从“疑”到“举头”,再到“低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身处异地,月下思念家乡,自然而然会想到月下的亲人朋友。“月华若夜雪,见此念人恩。” “月”还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激情。如《将进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所谓“人生得意”并不指“志得已满,官运亨通”。事实上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正陷于“自顾无所用,辞家方未归,霜惊壮士发,泪满逐臣衣”的巨大痛苦之中,他所指的得意应当是挚友相聚,互诉心曲,心气相通的那种开心的得意,“须尽欢”是说应当抓紧时间尽情欢乐。在内心苦闷思想矛盾之时以金樽邀“月”,举酒畅饮,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的达观与自信。 二、李白借“月”反映人民的苦难生活,以“月”象征黑暗对光明的侵蚀和遮蔽 生长在富裕家庭的李白,一直漂浮在上层社会,很少与劳动人民有直接的联系,但是他是一位具有进步政治理想的诗人。一旦接触了人民群众,就能用他的作品反映人民的疾苦。诗人借“月”造境,渲染民生的艰难。如《丁都护歌》写道:“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诗人以深刻冷峻的笔触,忠实记录了眼前悲惨的画面与“两岸饶商贾”的社会不公现象,表达了诗人对苦难深重的人民的无限同情。《古朗月行》中写道:“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诗人借“癞蛤蟆吞吃月亮非好兆”的说法,暗示唐王朝表面繁荣所掩盖的腐朽和危机,充分表现出诗人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深沉的忧患意识。 三、诗人以“月”喻人,视“月”为知心朋友 诗人在诸多诗中,把“月”人格化,把“月”当着一位亲密的友人,将人生的喜怒哀乐诉诸“月”、托诸“月”。他孤独,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dbc1433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0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