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由来 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制造的一种特别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方,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非常自然贴切。在肯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悟和猜测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消失“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消失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日所看到的歇后语。 歇后语具有鲜亮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幽默,耐人寻味,为广阔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确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日还连续为人们所使用。 本站收录了约10000余条歇后语,可按第一个字的第一个拼音字母进行组织和排序,利于查找。您可以点击页头的.拼音字母进入。同时我们还整理了按歇后语的前半句中第一个字分组排行和按歇后语的后半句中第一个字分组排行。 《辞海》: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生疏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以隐去后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说“围棋盘里下象 第 1 页 棋”,以示不对路子;也可以前后文并列,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中国语言文字大百科全书》:歇后语是指说话的时候把一段常用词语有意少说一个字或半句而构成的带有幽默性的话语。通常有两种。 1、原始意义的歇后语,指把一句成语的末一个字省去不说,也叫“缩脚语”。如《金瓶梅》里来旺媳妇说“你家第五的‘秋胡戏’”,就是用来影射“妻”,由于“秋胡戏妻”是出名的故事、剧目。也有利用同音字的。如称“岳父”为“龙头拐”,影射“杖”字,这里代替“丈”。 2、扩大意义的歇后语,在北京叫俏皮话,是指可以把一句话的后面一半省去不说。如“马尾拴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了”。有时候也利用同音字。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在讨论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讨论》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 第 2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dee2f8e5c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1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