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诗歌意向蛾与火分析——蛾的原始意象与革命意向的蛾

时间:2022-10-09 13:13: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 蛾的原始意象与喻体的美丽再到飞起来的理念 昆虫,种类很多,形状略似蝴蝶,但腹部短粗,触角程羽状,静止时双翅平伸,常在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幼虫一般称毛虫,多为农业害虫。作为一种自然生物,蛾从进入文学领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它代表不了自己,蛾呈现给读者的更多的是它被异化了形象及其衍生的意义。

禽兽虫蛾。――《列子·黄帝》

朱蛾其状如蛾。――《山海经·海内北经》

《诗经·国风·卫风·硕人》:“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形容眉毛轻巧细长——被比喻了的美丽。 乐府诗,唐诗,宋词,元曲等众多文学形式中“蛾”多为“峨眉,鹅黄,蛾本身:等意象,例子不胜枚举,《赠内人》:”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说其蛾自身。

可以说,在古代众多的诗词当中,蛾的意象停留在主观印象当中,蛾作为喻体被比喻其自身所能代表的美丽。若果说但作为美丽所代表的喻体,那么这时候的蛾是静


止的,单纯的被描述被比喻,那么一旦诗人让它飞起来,它就具有了理性上的意义,

鲍照《飞蛾赋》:“烟之浮景,赴熙焰之光明……本轻死得邀,虽糜烂何所伤……”蛾上升为具有社会意义的理念。

萨都剌《灯蛾来》:“平生不傍太阳里,何故趋炎来赴死。人生有情皆爱身,独尔将身为戏尔!”——蛾为趋炎附势之类人。

明朝著名诗人高岱的《灯蛾》:物性固有癖,附炎岂我情? 宁投明处死,不向暗中生!高岱热情赞颂了灯蛾那种追求光明、宁死不屈的坚贞节操与崇高形象。 二, 革命者的坚强替身——民主革命时期的“蛾” 【刘

辰宇】

民主革命时期,人们向往光明这与蛾慕光的习性找到了契合点。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 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 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折磨。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李得钊烈士遗诗《灯蛾》:灯蛾扑火似无成, 是是非非说不清,我说灯蛾死可贵, 粉身碎骨向光明。

具有慕光习性的蛾成了向往光明并为之献出生命的革命者。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e03511204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