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说课稿2

时间:2022-12-28 03:07: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说课稿2

一、说教材。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一篇典型的科普说明文,两篇短文《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都有关于恐龙,但是说明的对象又有所不同,又结合班级情况和单元重点。在重难点上不必面面俱到,只是重在培养他们阅读说明文的能量从而积累知识。 二、说目标。 ()知识目标:

1.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2.短文两篇所说明的研究成果。

3.短文的行文顺序及说明方法、语言特色。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1. 科学需要大胆的推测,合理的想像,合乎逻辑的分析、求证。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 3.广泛阅读科普文章,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就以上目标结合新学科课程标准我将本课的重难点设计如下:

1. 教学重点: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三、说学情。

1. 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本文介绍克隆知识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克隆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生物常识重点突破。 2. 能力分析: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 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四、说教学方法:

我先说教法:说明文是相当枯燥了,因此必须抓住某一方面来提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上必须让学生自己找到感兴趣的问题加以提炼。故,在教法上我多用默读,让学生自己读懂文章,在相对有难度地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其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本文作为阿西莫夫——科幻之父的科普问,尤其是语言方面更有许多值得体味的地方。 我再说学法:教育学家指出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合作探究是适应时代需要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1. 指导学生从朗读中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五、说教学过程:本节课我设计为两个课时,今天我讲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恐龙)然而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 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个谜。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呢?恐龙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对此,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分别做出了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两篇短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筛选重要信息,比较两篇短文在内

上有什么不同联系?

明确: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两文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两文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三)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教师巡视各组,掌握讨论情况,随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然后选交流成功的两个小组介绍阅读成果。 明确:1《恐龙无处不在》说明对象为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角度为:通过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 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这两句话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第二部分为2~7段,介绍恐龙无处不在是大陆在漂移。23段介绍南极和地球其他大陆上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45段写这一发现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考,作者没有把思维定格在恐龙本身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考察;67段作者思有所获,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第三部分为8~12段,简明介绍板块学说,并说明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

第四部分为13~15段,再次聚焦南极恐龙和其他生物,确证这一推断的正确性。总之,全文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推进,表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 2《被压扁的沙子》,说明对象为恐龙的灭绝,说明角度为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文章的写作思路如下:

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引出说明对象。

第二部分为2~6段,探讨恐龙大灭绝,介绍两种学说撞击说火山说,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为7~11段,解释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为排除火山说提供科学据。

第四部分为12~17段,依据科学理论,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运动,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教师总结:两文都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我们不禁为作者道好称奇,学需要激情,需要创新! 六、布置作业。

1.课余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询有关板块构造”“恐龙灭绝的资料介绍,进一步了解这一方面的科学知识和科研动态。



《我爱这土地》《乡愁》)学案

自主预习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e1ff8d0ad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