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写作难,这是大多数学生共同的感受。尤其是农村的学生,因生活阅历浅,视野相对比较窄,每次写作文,也一心想把作文写好,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那如何为“巧妇”去找“下锅之米”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有一双观察生活的慧眼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罗丹也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美好的人、事、景物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只要我们拥有一双慧眼,善于观察、发现、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定能为“巧妇”找到“下锅之米”。 如夏衍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每天半夜三点多钟起床,步行十几里路,这样才比较详细地观察到包身工上班的情景,终于搜集到关于包身工日常生活的第一手材料,才写出脍炙人口的《包身工》。又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等等都是观察生活后写出的名篇。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留心身边的人、事、景、物,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发现美好生活的亮点,只有对生活观察仔细,才能写活美好的感受,这样就会从生活中挖掘出源源不断的写作源泉。 二、要有一个挖掘课本素材的睿智的大脑 当今学生功课繁重,特别是教师家长不允许学生去涉猎那些所谓的“闲书”,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将自己的视点放到手中的语文书上,去“天经地义”地看“正经书”。语文教材几乎覆盖了中外各种体裁的名著精华,蕴含了古今几乎所有文化名人的思想精华。他们的许多语言、思想都是我们写作的理想素材,我们完全可以巧妙地移植和借鉴。正如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我们不仅可以直接引用课本中的名篇佳句,也可以引用课本中那些充满情感、富于哲理的句子。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陆游的“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等名句;再如“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朱自清《荷塘月色》),“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伶官传序》)等等,都可以巧妙地引用到作文中去。而且还可以用课本材料作为写作议论文的论据。假如写“爱国”方面的议论文,我们就可以选用课本中的材料:屈原忠心爱着自己的国家——楚国,他虽遭楚王的疏远,但他还是不忘为国尽忠而远走他国(屈原《离骚》);鲁迅为了救国救民,他选择去日本学医学,又为了疗救民族的灵魂,他最终弃医从文(鲁迅《〈呐喊〉自序》);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等能为中国的前途欣然前往政府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e47d272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