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训

时间:2022-04-14 19:29: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礼记·中庸》十九章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慎思, 辨笃行,源于儒家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完美统一,是知与行的统一,是为人与为学的统一。 也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

博学意为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上博取众知,广泛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乃求精、求深的基础。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 不仅意味着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胸襟,而且意味着对知识的不尽求索和百家争鸣。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

慎思意为审慎地询问,慎重地思索。 慎思博学的升华,是对所学知识的内化,不思不能学以致用,不慎思不能由表及里、融会贯通、通达事理。博学与慎思,二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不思只会简单地照搬,不能创新知识;而光靠苦思冥想,往往会流于空疏。 ---- 审问慎思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不畏权威。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

明辨意为明辨是非、明辨真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明辩为第三阶段。

笃行意为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地朝明辨的目标和方向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明辨是博学慎思的结果,是笃行的目标和方向; 笃行明辨的延续和最终的实践,不明辨无以笃行;无笃行明辨也失去现实意义,要想做成功一件事情,明辨笃行缺一不可,同样重要。

----所以,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行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 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践行博学慎思 明辨笃行的校训,学生要博学,学习本专业、跨学科的知识和社会知识,还要通过慎思,把这些知识转化为创新的基础,提升自身的素质,增强创新、创造能力;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明辨是非,抵御侵蚀,达到明辨之并坚定不移地笃行之。

博学笃行为校训,并非只取博学笃行四字,而是包括审问、慎思、明辨在内的,博学笃行的内在统一、相联互动的过程。

博学笃行为做学问之道,方能学有所依、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爱众亲仁才不至于流于口号,流于形式。

孙中山先生把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和笃行五者作为有机统一体给予新释,他所指 博学是指学生要学习古近中外的知识,包括自然和社会科学乃至社会实践, 更值得重视的是,孙中山的博学而识,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远大志向而又有广大文化知识的人才。 其次,孙中山反对死读书的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他告诫青年,学、问、思、辨的关键


于独立思考,学科学、发展科学,首要在于要明白任何科学的创造发明,不是靠书本 知识,而是由于科学家长期考察心得贡献到人类的记录。可见孙中山的问、思、辨,是 指人的学习认识方法,把观察判断这两种近代科学思维方法运用到教学方法 上,这显然也是创新的方法。

第三,孙中山把古代笃行发展为社会实践。

孙中山认为创办教育是为了造就建设人才。广东不只要有一个岭南大学,而且必须要 十个岭南大学,中国必须要有几百个岭南大学,造成几十万几百万大学生,但是 学生学业成就之后,要专心做一件事,帮助国家变成富强 这是学生的责任,到社会去发展聪明才智,这学与行,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由此可见,孙中山把造就振兴中华置于自己肩上的人才学校,作为好学校 :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为社会服务崇高理想的人,育的是合格人才,这对于我们来说,仍然具有启示的意义。

第一,学校主要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学校教育的方向,孙中山强调为革命造就人才,我们今天应给予继承和发展。 第二,学校要培养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孙中山强调学生 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不要把学生造就成新的欺负人民的新贵。 孙中山强调在立大志的前提下发挥学、问、思、辨和行五者的辨证关系,表达了对教育认识规律的合理性,今天我们要坚持广博的学识,独立的思考,分辨正确与谬误, 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fb288d7a6c30c2258019e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