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元旦的由来 中国的元旦,据传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的诗中。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也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 宋代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 我国在开掘大汶口文化的遗物中,发现一幅太阳从山颠升起,中间云烟缭绕的图画。经考证,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旦〞字写法。后来,在殷商的青铜器铸铭上,又出现了被简化的“旦〞的象形字。“旦〞字是以圆圆的太阳来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线,这寓意着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中国元旦历来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在汉语各地方言中都是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从哪一天开始算起,在汉武帝以前也是非常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时期开始,才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这是夏历,亦即农历或者是阴历,还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叫做“元旦〞。 不过当时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元旦风俗 1、古代中国元旦风俗 古代元旦是农历正月初一,是为了纪念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堆火等庆祝活动。 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以及众多的“社火〞等娱乐欢庆活动。 2、现代中国元旦风俗 1949新中国成立后,把阳历1月1日定为元旦,由于元旦是在我国民国时期才诞生的。庆祝的习俗习惯,当然大都是类似于春节的习俗,或者也可以说是春节的袖珍版,毕竟元旦不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虽然沿用了局部的传统庆祝方式。比方放烟花,杀三生,祭鬼神,拜祭先祖等。 元旦在中国人的眼里看的并不重,因此庆祝的那个习惯习俗也比拟简单。元旦属于国际节,很多国家都把元旦列为法定的节日,在中国也同样如此,新中国成立以后,规定元旦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后来改成元旦放假三天。但在中国各地,并没有规定的习俗来庆祝元旦。 元旦介绍 名称来由 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1]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元〞,是开始的意思;“旦〞,是早晨的意思。据史料记载,在中国历史上,“元旦〞有许多称谓,如元日、元正、元辰、开年、元春、上日、华岁等,但在诸多称谓中还是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传统元旦 中国传统的元旦是指正月初一,“元旦〞的概念,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具体所指也不尽相同。中国的“元旦〞这一概念,历来指的是正月一日。“正月〞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时期的夏历以春季一月为正月,商时期的殷历以冬季十二月为正月,周时期的周历以冬季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冬季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从汉武帝起,规定春季一月为正月,把一月的第一天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元旦〞一词在我国文学作品中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一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一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一诗中谓之“元朔〞。 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有关于:“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的记载。 新式元旦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称为“元旦〞。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一日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不过当时并没有正式公布。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布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在就职誓词中,孙中山以“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为结尾。这就是中国“元旦〞的来历。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即我们所说的阳历。元旦,指西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 为区别夏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又鉴于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夏历正月初一的前后,因此便把夏历正月一日改称为“春节〞,公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 每年1月1日,标志着新一年的到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称为“元旦〞,俗称“公历年〞、“阳历年〞或“新历年〞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4000de10fc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b4.html